另类剖析 横空出世 汉阳陵中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docVIP

另类剖析 横空出世 汉阳陵中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另类剖析 横空出世 汉阳陵中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

另类剖析 横空出世 汉阳陵中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   编者按:   2006年4月1日,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博物馆――汉阳陵博物苑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式开放。为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具体情况,本刊主编、副主编及时同汉阳陵博物苑馆长和工程总指挥吴晓丛就汉阳陵博物苑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他进行了采访,并开辟此专栏,集中予以报道,使读者能够较为方便地了解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令世人震惊的地下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台前幕后。         中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   国际古迹保护理念的成功实践   幻影成像再现西汉历史场景   玻璃全封闭的保护与展示手段   边考古边参观 随时都有新发现   当今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古遗址博物馆的楷模――高度的评价      在新一轮的博物馆的建设热潮中,一个在一期工程投资9000多万元,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真是不值得一惊一乍。但是,当你走近它,顺着迂回曲折的斜坡门道深入地下,乃至穿上塑料保护鞋套,小心翼翼地在一架悬空的玻璃廊桥上穿行,一条条已经发掘或正在发掘清理的从葬俑坑和坑内那些散发出历史幽光的文物就在你的眼前和脚下。此时,你不能不为它异乎寻常的遗址保护展示方式与手段而感到惊奇,甚至产生一种心灵深处的震颤,不仅是因为那些古代的武士俑群和成群结队的动物陶塑,更为人们为保护这些古迹所发挥出来的心智谋划。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遗址博物馆,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在我国乃至世界博物馆的族群中完全属于一种另类别样的构思与风格。2005年10月20日,在它尚未完全竣工的时候,参加在古城西安举行的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的上千名中外专家学者已经先睹为快。他们对这个博物馆的最多的评价就是:“奇迹!”“真棒!”“壮观!”“漂亮!”“非常有趣!”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先生题词盛赞:“祝贺,这是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其他古遗址的楷模。”我国著名文化遗产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评价是:“设计科学,保护周到,祖国瑰宝,后辈永葆。”而著名文物保护专家、91岁高龄的郑孝燮老先生则在留言簿中写道:“国宝保护与现代展览技术结合,历史文化风貌和谐。”他还饶有风趣地说:“这是一出很好的新编历史剧,一出新编秦腔戏。”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一个尚未完全竣工的古迹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已经赢得了来自世界的一片喝彩之声!而在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开放典礼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称赞说:汉阳陵博物苑的这种做法“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成功典范”。         万岁脚下动土――大胆的选址      中国有句话叫做:“太岁头上动土。”将这句话稍作改动用来形容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在选址问题上的重大抉择,可谓是:“万岁脚下动土。”   众所周知,遗址类的博物馆和保护展示建筑的选址由于受到遗址本身不可移动属性的限制而往往少有余地。而对于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来说,依然面临着重大选择。考古勘探和发掘资料表明,汉阳陵陵园内有大小不等的外藏坑190余个,分布在帝陵陵园、后陵陵园、陵园南区、北区以及两座贵妃陪葬墓周围。而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主要是陵园南区和帝陵东侧的部分外藏坑。从出土文物判断,围绕帝陵的81个外藏坑在众多外藏坑中地位和等级最高,极有可能象征着当时西汉王朝中央官署的“九卿”机构。尤其是坑内出土的“宗正之印”“太官之印”“永巷丞印”等有文字的印章、封泥,足以证实这里代表当时的“宗正”和“太官”所在。这一重要发现对于西汉帝王陵寝制度以及西汉中央官署机构的设置与职掌研究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保持并展现遗址的原真状态,又避免发掘现场的暴露现状,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专家长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此外,直逼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现场感受也必将大大增强它的观赏效果。于是,经过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的权威专家论证,一个大胆的选址决定作出,即在DK12-21的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这一次,人们真的要在“万岁脚下动土”了。         让遗址回归原始环境――科学的保护      毫无疑问,对于整个陵园遗址来说,帝陵封土及其周围环境是最为重要和敏感的保护范围。将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选址于此,让文物工作者和建筑设计者不得不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由于紧邻帝陵封土,如何保持帝王陵园原有的自然与历史环境风貌?基础深开挖过程中如何防止陵体的坍塌和位移,并消除陵体对于建筑物形成的水平侧压力?遗址区占地面积较大,10个俑坑长短不一,最长者达93米,如何保持遗址区的整体气势,避免建筑结构对遗址区的分割?如何克服在陵体一侧和外藏坑遗址上施工时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因素……也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