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六朝胡人像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地区六朝胡人像初析

南方地区六朝胡人像初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不断的特殊时期,动荡、分裂的乱世,使得大批中原人士南迁,为南北文化的融合、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宗教的发展等提供了机会。特别是思想文化的活跃,引发了这一时期艺术文化特点的转变。孙吴时期制瓷工艺特别是魂瓶的装饰内容、题材、造型等方面深受这一时代变迁的影响。   魂瓶是一种特殊的随葬品,考古界又称其为堆塑罐或称谷仓罐,是主要流行于三国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的随葬明器,流行区域也局限在江、浙、皖、赣的南方地区。这种存在时间短、地域性强的器物,是了解当时丧葬习俗、佛教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较好物质载体。汉代出现的陶制谷仓五联罐是魂瓶的早期形态,发展到三国、西晋时,其形态为瓶(罐)的主体,上堆塑人物、鸟兽、楼阁建筑物等。而堆塑的人物又多为胡人、神仙佛像,这为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的相关历史问题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一、不同学者对魂瓶上胡人像所做的研究的结论   最早对长江流域汉晋时期的胡人俑进行研究分析的是李刚,他对胡人俑的分布地域、形态特征、胡人与佛教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三国两晋时期,胡俑主要在江、浙地区出土,……这一时期的胡人俑主要见于青瓷谷仓上,就其形态而言,有跽坐的,有杂耍的,有吹箫奏琴的……东南地区出土的汉晋胡人俑多戴尖顶帽,束发或头上缠巾者数量不多,与中原出土匈奴胡俑以束发为主的情形有明显区别……佛教的流行与西域胡人的大量涌入密切相关,……与汉人杂居的大量西域胡人成为传教的社会基础,佛教在这种基础上得以迅速传播、广泛流行。” 贺云翱在其《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初探》中认为:“这些形式上为劳作、伎乐之人和佛性是有关的。在佛教艺术中,他们往往是以‘朝圣者’的身份出现。魏晋时期流行于长江下游地区的魂瓶上堆塑的僧人和伎乐胡俑正是当时佛教寺院内僧众活动的写照。” 杨泓先生提出在对待胡人像和佛教艺术造像关系上应具体分析,不能认为胡人的出现必然与佛教有着直接的联系。 笔者比较认同魂瓶上的胡人像与佛教传播是有关联的观点,因佛教在传入时就带有浓郁的异域文化特色,只是初传吴地阶段,佛教被人们视为追求长生不老的另一种方术。   二、基本资料   长江下游地区(主要是指安徽、江苏南部以及浙江省)发现了大量青瓷质地的魂瓶,也有少量的是为陶质。现略举典型实例如下。   1986年安徽宣城向阳乡河北窑厂出土青釉人物鸟兽魂瓶,年代为西晋。顶部为圆唇、盘口,四侧各有一小罐组成五联罐形式。凸棱上方前后分别有两层和三层楼阁,每层以两兽柱支撑,各层开一方形仓口。楼阁两侧各置一亭阙,左右两侧排列数尊合掌、抚琴、吹箫、席坐人物像,其余部分栖息数十只展翅欲飞的鸽子。凸棱以下弧腹,模印兽首衔环和鸡、羊、虎、螃蟹等纹饰。其上人物深目高鼻,头上皆戴尖顶帽,形状各异 (见图1-1、图1-2)。   1987年安徽省马鞍山当涂县太白乡西晋墓出土青瓷魂瓶,瓶上堆塑两层楼台:一层堆塑双阙、门楼和十名跽坐拱手胡人俑;二层为正方形建筑,顶部作庑殿式,四周有角楼。腹部交错附贴麒麟、羽人骑马、游鱼等图案。其上十个胡人俑皆头戴尖顶帽,围绕魂瓶四周分布。他们深目高鼻,颧骨突出,呈跽坐状,且双手相握置于胸前,表情严肃、庄重 (见图2)。   1998年安徽省马鞍山当涂县太白乡西晋墓出土青瓷魂瓶,瓶上堆塑三层楼阁:一层为双阙、胡僧、门楼;二、三层为五联罐演变而来,四周众鸟簇拥。瓶体溜肩、鼓腹,腹部堆贴有螃蟹、鱼、龙、青蛙、羽人骑马、坐佛,且佛像有肉髻、项光,着通肩大衣 (见图3)。   1998年宣州外贸巷邮电局宿舍工地出土青釉人物鸟兽堆塑魂瓶,年代为西晋。瓶上部堆塑人物、飞鸟、楼阁、走兽等,可分为两层:上层中间为一大罐,圆唇、盘口,四角各设一小罐,罐的四周均有一两只昂首展翅类似鸽子的飞鸟;下层正面为两层歇山式楼阁,一面是楼阁,其余三面堆塑有十个胡人伎乐俑,他们形态各异,有拱手跪坐状,昂首歌唱状,弹琵琶、抚琴、击鼓状,吹排箫状,杂耍、倒立状,且头上皆戴尖顶帽,形象生动活泼。肩部有一折沿,其上堆塑狮、熊、鸟等动物形象,腹部上粘贴模印的龟、鱼、长蛇、盘蛇、鳖等纹饰。整体形象生动,表达出当时人们祈求田园富庶、六畜兴旺的美好意愿 (见图4-1、图4-2)。   1986年1月安徽省广德县双河乡长安村西晋砖室墓出土魂瓶。器上部堆塑二层:上层中央为一方形四角攒尖顶建筑,四面出半坡庑殿顶抱厦式廊,檐下各有一对坐熊,四隅置四小罐;下层原塑十二尊佛像,现仅存三尊,均有肉髻、项光,着通肩大衣,坐双狮莲花座 (见图5)。   1979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殷巷五库东吴墓出土魂瓶。由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判断,当为五凤至天册年间遗存。盘口,上部堆塑。器口周边围绕飞鸟,上方起庑殿项方亭。其下正面塑重檐门楼,檐上栖息禽鸟。上方四小罐,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