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厉鹗山水诗浅述
厉鹗山水诗浅述
摘 要:山水诗是厉鹗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诗歌类型,幽寂冷峭之诗境与清微萧淡之情兴这两点正是厉鹗山水诗的特色。在具体写作中,厉鹗常以“景”处在诗的中心轴承上,而诗人自身清微萧淡之“情”则穿插其中略加点染,诗境显得空灵悠远。
关键词:厉鹗 山水诗 幽寂冷峭 清微萧淡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曾两试京师不第,乾隆元年被荐赴“博学鸿词”科应试亦不中,长年以清客身份馆于扬州马曰?g、马曰璐兄弟之家。厉鹗是清代中期浙派之灵魂人物,其诗“幽新隽妙,刻琢研?”[1],被时人评为“能于渔洋、竹??外独辟畦径,自成一派”[2]。厉鹗曾自述道:“仆性喜为游历诗,搜奇抉险,往往有得意之句”[3]卷三盘西纪游集序,在今存厉鹗所著的《樊榭山房诗集》和《续集》千余首诗歌之中,山水诗的数量超过了一半,其好友全祖望也称厉鹗“最长于游山之什,冥搜象物,流连光景,清妙轶群”[4]卷二十厉樊榭墓碣铭,山水诗正是厉诗中最有特色的一个诗歌类型。
厉鹗好友杭世骏在论及厉鹗诗歌时这样评论道:“自新城(王士祯)、长水(朱彝尊)盛行,时海内操奇觚者,莫不乞灵于两家,太鸿独矫之以孤澹”[5]卷首,厉氏另一友人查为仁也将厉诗评之为:“清微孤峭,于新城、长水外自树一帜”[6](P482页),两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厉诗之所以独立于朱、王两家之外的两个特征:第一是“孤”或言“孤峭”,诗中之境幽寂冷峭,卢抱经也曾将历鹗诗歌评为:“幽峭孤?”[7],正是从此点着眼,而李富孙更是将之形象的比喻为:“其幽深精妙,穷极雕铸,譬如入幽崖峭谷,几乎断绝人迹”[2];第二是“淡”或言“清微”,即清微萧淡之情兴,诗人之情感在诗中并非激情浓烈,而是略加点染,虚淡轻灵,这一点许多诗论家也有同感,杭世骏也曾将厉鹗诗歌评之为:“吾乡之诗,清微萧淡,以樊榭为初祖”[8]卷十一张?灬?瑞石山房遗集序,厉鹗弟子汪沆为厉鹗诗文集作序时也特别指出了厉鹗诗文“以清和为声响,以恬淡为神味”[3]卷首汪沆序的特征。综而论之,幽寂冷峭之诗境与清微萧淡之情兴这两点正是厉鹗诗最显著之表徵,在厉鹗山水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山水诗的具体写作中,厉鹗常常以偏向清冷色调的微观意象组合而成的“景”处于全诗的中心轴承上,由此构成诗歌整体幽寂冷峭之境界,而诗人自身偏向高雅脱俗的清微萧淡之“情”则穿插其中略加点染即摇曳而去,往往让读者在一幅幅蕴含清冷之气的画面及其所叠加而构成的整体境界中自去体会诗人虚淡轻灵之“情”,诗境也显得空灵悠远。如厉鹗的《入河渚泊梅花下》一诗:
春水何缓缓,入浦??音徐。隔林度山雪,阴云晦潭虚。摇?r不逢人,几曲心悄如。著船梅花根,崖冷苔痕余。修篁映寒色,纷然月生初。粼粼影欲流,瞻望通前渠。忘言寄物外,独往仍相于。日夕风更起,仿佛揽我裾。
在这首诗中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对所选取意象的特殊渲染。作者选取了春水、山林、潭水、梅花、山崖、苍苔、修篁、新月这一系列意象,春水虽是动态之意象,但在诗人的笔下被描述成“何缓缓”,乃至船行其上的声音都是徐徐而来,这就消解了其中的动势以及由动势带来的力度感,而呈现出一种静态的、幽静的美,山林则是笼罩在白雪之下,清冷空寂,连潭水也是处于阴云笼罩之中,在暗色调中被诗人赋予“虚”的特色,显得空寂而沉默,这几个意象是诗人一路之行程所见,无不虚静空寂,而诗的主题是寻梅,梅花本身就具有高洁拔俗之意韵,其周围的环境更是“崖冷苔痕余。修篁映寒色,纷然月生初”,崖边染着苔痕,仿佛因无人过访而显得冷寂,修竹映着清冷的新月之光也映现出一重寂寞孤独的“寒色”,所有的物象都透露出清冷孤寂的色调,组合成一幅幽深孤寂之境界,这里的“虚”、“冷”、“寒”与其说是物象自身的特征,倒可以说是诗人心境的折射。而整首诗中直接表述诗人自身情感的只有“几曲心悄如”与“忘言寄物外”两句,同时在“悄如”、“忘言”这样虚淡的描绘中,诗人的情感也难以指实,我们只能在前面多提到的一系列清冷的微观意象所构成的幽冷清寂的境界中去体会诗人自身冷峭空寂的情感。再如厉鹗《雨宿永兴寺》一诗:
山楼一灯寒,萧寥送清响。暗生平地云,湿坠幽蹊橡。遂成三宿桑,题壁记畴曩。安居遇多雨,佛说发精想。横窗双绿萼,交影入苍茫。趺对妙香里,梦寐杂咏赏。隔屋喧春禽,明将进溪榜。
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开篇出现的“灯”意象即被作者敷上“寒”色,光线是冷色调的,幽寂之中传来的声音也是偏向清冷的“萧寥”之声,在云遮雾绕的黯淡朦胧中,偶尔传来橡子坠落之声更显得幽静,这些偏向冷色调的局部小景构成了一个清冷孤寂的幽深之境,衬托出心境之清寂,诗人也沉浸在“寒”、“清”的韵致中,“佛说发精想”,而这种“精想”又难以确指,只是印之以苍茫的梅影、虚无的妙香,思绪同样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