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杭州人这么有文化!”昨天他们在这里排队到深夜12点,央.pdf

“没想到杭州人这么有文化!”昨天他们在这里排队到深夜12点,央.pdf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没没想想到到杭杭州州人人这这么么有有文文化化!!”昨昨天天他他们们在在这这里里排排队队到到深深夜夜12 点点,,央央视视的的编编导导都都惊惊 了了…… 董卿担纲的央视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一开播即火遍全国,被称作良心制作,综 艺清流,豆瓣评分9.2分。 节目开播后,无门槛参与录制的“朗读亭”第一个出现的城市是杭州。这几天,这个具 有魔性的亭子吸引了大批杭州人,一起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朗读。 昨天 《朗读者》在浙大站录制,杭州的朗读者表现出的热情和毅力,让经历了三个城 市的央视编导们又惊喜,又崩溃。 昨天,朗读者在浙大拗起了造型,第一张是朗读者的拼音,第二张是浙大的英文缩 写。你看懂了吗? (摄影:冯星) 气温跌倒四度,又是寒风又是冷雨,杭州人照样撑着雨伞,在朗读亭外排起有秩序的 长龙。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内不间断涌入了80多位朗读者。 这个排队的架势,还有源源不断赶来的杭州人,连央视编导也吓 了!这样下去到天 亮都录不完!下午四点过后,节目组被迫采取发号码牌的形式,一直发到了91号。 夜幕降临后,还不断有人赶来。编导只好挨个向后面来的人致歉:“特别谢谢大家过 来参与,今天暂时没有号了。明天我们在浙图还有。” 我算了下,浙大站一天下来少说录了170多位朗读者,超过了2月14 日情人节在广州的 录制人数,这在朗读亭的历史上也是破了纪录。 设在紫金港校区纳米楼前的朗读亭,还俨然成为一处地标。很多人慕名前来,一看朗 读的名额已经满了,改成和朗读亭合影。 节目组的摄像大哥说,去了在全国几个城市,没想到杭州人这么有文化,朗读的素质 这么高。“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 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 到晚上十点的原定结束时间,紫金港的朗读亭还在坚持录制。现场编导发来的讯息 说:“还有三四十人在排队。” 连我这个跑了多年文化新闻的记者也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 有耐力,这么拼。直到晚上十一点半,节目组坚持录完最后一位朗读者,才收工。每 天朗读亭的更换场地,也是深夜一两点才搬运。 因为朗读亭必须是露天录制,到这时候,节目组的编导、摄像已经在冷风里吹了十几 个小时,外卖箱子的食物和矿泉水里就是他们的晚餐加夜宵。 我在现场也很好奇,这些朗读者为什么愿意排三四个小时的队 (真的一点都不夸 张),来录一段几分钟的节目呢?我随机采访了下,有的是带着故事来致献,有的是 想来体验下传说中的朗读亭,有的“就算上不了央视,也没关系,我就是想来朗读一 下”。 昨天在4℃的寒风中,我和这群热爱朗读的人一起,重新回到了取暖基本靠抖的生存 模式。但整个过程很开心,我看到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种好奇和想要表达的质朴愿 望。 我看到了很多张面孔——有浙大的学子,有特地赶来的中学生、小学生,还有不同职 业、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小小的、发光的朗读亭周围,传递着杭州人的文化能 量。 ——来看看杭州人都朗读了些什么—— 浙大外语学院大一女生沈亦妍要读一首在手机里保存了很久的诗:俄罗斯女诗人阿赫 玛托娃的 《你别把我的信揉成一团》。 建筑学院大二的王文昊捧着一本再版的“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的科普名著 《上帝掷 骰子吗》,他要朗读爱因斯坦和光电效应的小故事,因为里面有我们丢掉的想像力。 应用生物科学院的女生陈蕴琦,自称是“没有读成文科的理科生”,她喜欢触动自己的 人文书,这本龙应台的 《目送》,她读得相当仔细,要朗读的是序言 《你来看此花 时》。 丰谭中学的晨曦文学社一共结伴来了十名同学,都是放学后从古荡赶到紫金港的。初 二七班的崔贺要读课本里巴金的散文 《日》,张翎涵要读顾城的诗 《我是一个任性的 孩子》,曹璀璨要读郭敬明的小说 《夏至未至》。 大禹路小学二年级的吴雨宸,排了三小时队,她要念一篇刚学过的课文 《找春天》。 府苑小学四年级的沈若翎,想把自己写的文章 《和大熊猫亲密接触》亲自读出来,送 给所有爱动物的人。 浙大竺可桢学院来了三位同学,都是朗读诗,分别是要读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的名诗 《未选择的路》,还有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和席慕蓉的 《一棵开花的树》。 从城东赶来的江女士想读余光中的散文 《写给未来的你》,她想送给在上寄宿学校初 中的儿子,“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也是母亲对儿子的期 许。 退休的汤大姐要读一封特殊的信,“我们是五十年前天长小学六二乙班的学生,2012 年开同学会,当医生的同学王英民正在非洲马里援外,他就写了一封信给班主任李梅 兰老师和鲁萍老师,我们都很感动。我想

文档评论(0)

荔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