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能源管理基础知识演示教学.ppt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基础知识 ;三、千家企业节能工作要求;“十二五”重点用能单位;第一节、能量与能源;2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3.能量的品质与能量的贬值;提高发电效率: 超临界与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二、能源;(一)、分类方法;2.按获得的方法分;3.按能否再生分;4.按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分 ;5. 能源消费是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 ;;三、能量与能源的计量单位 ;2.当量单位;(1)低位热值与高位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气体)的燃料完全燃烧,燃烧产物冷却;(2)当量热值与等价热值:;(3)标准煤与标准油:;(4)标准煤和标准油折算方法:;(5)综合能耗;四、能源利用率;2.能源利用率;能量利用率与能源利用率的异同;;3.企业能源利用率及其计算原则;;4.节能量计算;;;;5.节能率计算;节能率例1中,γ= ⊿E/ EB= ⊿e/ e;四、能源利用过程与节能的途径;;3.企业节能潜力分析;;;;;第二节、用热设备与系统的节能技术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486-93,1993-06-19发布,1994-02-01实施;引用标准???;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 ;,;例题:理论空气量的计算 一种煤,元素分析成分如下:;;2. 燃料燃烧的主要控制指标;;3. 燃料燃烧方面的测量与记录;;4. 燃烧设备的检测和维修;5. 改善燃料燃烧的措施;;二、? 传热的合理化;最简单的导热现象:大平壁的一维稳态导热;热流密度 q;三层平板: R1= δ1/ λ1, R2= δ2/ λ2, R3= δ3/ λ3 ;;(2)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系数α的影响因素: 流体的性质,流体的速度, 冲刷方式,管径,物态变化。;;(3) 热辐射 Q=C(T/100)4;2.传热计算;b)多层平璧传热计算;c)平均温差;3.增强与减少传热的途径;4.? 传热管理的要求。;5.? 与传热有关的测量与记录;6. 传热设备的检查维修;7. 改善传热的错施;;;8. 改善传热设备的运行管理;9.? 采用高效设备与节能工艺流程;三、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2.有关热损失的测量与记录 为掌握热设备的热损失状况?定期进行保温,保冷状况的测定与分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与;4. 减少热损失的措施;;四、余热的回收利用;;2. ? 余热回收利用设备的设置;3. 对余热的测量与记录;4. 余热回收设备的检查与维修;;五、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 理配置 ;2.3 加强企业内热网管理,节约用汽;表2-1饱和水和饱和蒸汽的比焓绝对压力p(MPa),饱和温度t(℃),饱和水比焓is(kcal/kg)饱,蒸汽比焓iq(kcal/kg)和汽化热r(kcal/kg);2. 用汽设备蒸汽冷凝水回收;;;例1. 锅炉节能;;2. 锅炉节能技术;3.分层燃烧技术;4.循环流化床锅炉;;例2. 加热炉节能;;六、用能系统的优化与节能;;第三节 节电技术 ;Cosφ对线损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485-1998《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1998-02-19发布,1998-09-01实施;一、企业供电的合理化 ;;;;二、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合理化 ;;;三、风机、水泵变频调速节电技术;四、电能转换为热能的合理化 ;;;六、企业照明的合理化 ;;七、电网污染与无功功率就地补偿;;第四节、空调节电技术;一、空调节能影响因素1 . 冷气负载;;2. 制冷机的性能系数为;;;;;二 、节电措施;室内设计参数改动时的节能效果(MJ/m2..a);;;(3)、控制和正确利用室外新风量使其适应经济运转的条件;;三种方案耗能情况比较如下(GJ/ 季):;;(4)、选择节能的空调系统,减少输送系统的能耗;(5)、运行管理的自动控制;;第五节 《关于做好“十二五”我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工作的通知》;;二、做好企业节能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二)主要目标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实行单位产值能耗和节能量双指标考核;三、企业需采取的主要节能措施;(二)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三)加强能源计量和统计, 执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四)严格执行固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五)积极推进技术节能。;(六)建立节能激励约束机制。;(七)加强节能宣传与培训。;四、保障措施;;(二)完善节能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三)支持节能重点工程建设。;(四)建立节能技术服务推广机制。;(五)表彰奖励节能先进企业。;(六)加大依法依规惩处力度。;;第六节 企业节能考核一、企业节能自查报告;;;;;二、节能自查报告格式国家及省监管重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