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暗示》:承续转折
《暗示》:承续与转折-汉语言文学
《暗示》:承续与转折
廖述务
摘 要:《暗示》中呈现的“象”并没有多少美感,大多是重重叠叠的恶象。这是对韩少功现实主义批判风格的承续。不过,在“言”与“象”的膨胀、失序及喧嚣中,韩少功仍然力图在“混乱”中寻求“真理”或“意义”。《暗示》表露了对都市“言”“象”失调的不满,同时探测到了某种协调的可能。它在写作情理与时间的向度昭示了韩少功日后创作《月下两题》《山南水北》等作品的潜在可能性。因此,《暗示》是一个过渡性作品,是韩少功创作的转折。
关键词 :《暗示》 象 承续 转折
《暗示》中出现了大量的恶“象”。这当中,社会生态的失衡、个人的沦陷、人间景象的衰败都分外醒目。毫无疑问,“言”(在《暗示》中可代指广义的符码)与“象”在《暗示》中表现出一种无可抗拒的紧张。在“言”与“象”的膨胀、失序及喧嚣中,韩少功仍然力图在“混乱”中寻求“真理”或“意义”。如何削弱乃至去除“言”的遮蔽以及意识形态效应,怎样将“言”“象”协调起来,不仅是古典理想主义式美学的追求,也是韩少功自身能否突出重围的严峻考验,即在现代的符码硝烟中,能否寻找到一种更为纯粹、简洁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文本中确实搜寻到了丝丝迹象,“月光”等节就显露出“言”“象”和谐的境界。作为一个过渡性作品,《暗示》表露了对都市“言”“象”失调的不满,同时探测到了某种协调的可能。可以说,它在写作情理与时间的向度昭示了日后创作《月下两题》《山南水北》等作品的潜在可能性。在这个系列中,回到简单、干净的乡土生活,意味着减少符码的粗暴入侵以及“象”的轮番轰炸。这也以反证的方式阐释了“言”、“象”不协调的因由:都市是符码膨胀及各类非自然之象恶性增生的地域,只有在乡间,才会有干净简洁、和谐融洽生活的可能。
一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只能生活在语言(在信息时代也可以说是符码)的世界里,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然而,我们有种种隐在的不安:巨量的信息溢出语言之外迎面而来或呼啸而去,操持各种符码的人们往往于不知不觉中遗落了无数的信息。面容,场景,声调,气息,山水,草木,鸟语花香,都在符码的世界里隐去声息,如薄透干枯的纸片轻舞飞扬。因此,在《暗示》的“前言”中,作者不无担忧地声明:“一旦离开语言,我并不比一条狗或一个小孩更具有智能的优势。”《暗示》要提醒人们:在符码充斥的世界里究竟于无意中遗漏或增添了什么,在哪些层面或角落有可能被符码织就的面纱无情地蒙骗。
庞大的符码体系,作为一种力求与原表象等效或对之想象性表达的感性材料,其本身并不是透明的。也就是说,符码并非认识客体的不偏不倚的中介。很多时候,它们会以形形色色的方式强行介入现实,影响客体的存在方式,甚至成为现实客体之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完全可以质询:在符码密布的后现代空间里,周围的事物,乃至我们自身还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回归到本真的状态?对此,谁都不敢乐观地予以回答。发达强劲、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这一符码体系的最大王国——正在轻松地没收人们直面事物的感知能力。它们甚至以虚拟空间的形式,本身就已悄然演化为现实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游戏、QQ空间,甚至于影视、互联网的声像效果都能造成现实在场的幻觉。在“虚词”一节中,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符码是如何惊心动魄地全面进驻并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其中,语词就相当强劲地介入到人类的生存空间中。大量的语词作为现实的替代,使我们习惯于纸上江湖的遨游,并慢慢疏远了现实客体的真实情形。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出于语法的需要,词和现象都难以做到尽数一一对应。譬如虚词,就不指涉具象,是人类为了组构逻辑之网而形成的。其功能差不多同数学里头的负号一样。不只是虚词无象,大量的实词也失去了日常之“象”或真实之“象”。“鲸”在字形上给我们鱼的假象。质子、中子、基因密码这些名词对应的物质,均逃逸于我们感知的触须之外。现实里头的“象”在符码的介入下,也早已“面目一新”,乃至“面目全非”,此象非彼象矣。
符码对现实的侵入及改写往往包含着强大的意识形态效能。这首先表现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理论先行冲动。在极端的意义上,甚至于整个人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理论教条主义的受害者。“残忍”一节中,作者敏锐地发觉:那些只从书本学习理论,了解阶级斗争的知青,往往在批斗中最为凶狠,而那些贫雇农们,因与地主、富农朝夕相处,反而会心慈手软,甚至网开一面。阶级斗争的这一场景恰切地表露了文明某种持久的畸变。文明人操持形形色色的符码,形成了宗教、国族、阶级或者人种的诸样理论,而这些高谈阔论在历史上无一不带有某种狭隘的地方主义或种族主义色彩。随之而来的各色理论之间的拒斥与冲突,往往是血流成河的前兆。十字军东征、希特勒的纳粹、苏联肃反、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阶级仇恨,都是在堂而皇之的“理论”指引下操起冷酷的屠刀的。符码的意识形态效能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