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未信齋雜錄(清)徐宗幹撰.doc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斯未信齋雜錄(清)徐宗幹撰斯未信齋雜錄(清)徐宗幹撰斯未信齋雜錄(清)徐宗幹撰斯未信齋雜錄(清)徐宗幹撰斯未信齋雜錄(清)徐宗幹撰

? 書籍簡介     本書(一冊一一九面七一、四○○字)不分卷,徐宗幹撰。宗幹里居、閱歷,見第八七種「斯未信齋文編」篇。所著「斯未信齋文集」「雜錄」之部,凡六卷。卷一:「用靜吉軒隨筆」,大體為清道光二十一年記官山東時事。卷二:「南臺精舍隨筆」,大體為二十三年記官四川時事;「小浣霞池館隨筆」,大體為二十四年記官漳州時事。卷三:「堊廬雜記」,為二十六年記丁母憂回里追憶舊事及新見聞事,卷四:「丁戊隨筆」,為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記赴臺灣道旅途事;「斐亭隨筆」、「君子軒偶記」、「退思錄」,均記在臺灣道時事。卷五:「壬癸後記」、「癸丑日記」,大體亦均記在臺灣道時事。卷六:「甲乙日記」,記臺灣道卸任內渡前後時事,「丙辰日記」,大體記咸豐六年在豫、皖協剿「捻匪」時事;「歸日續記」,為九年浙藩解組以後,同治元年出任閩撫前之記事。各篇中在臺灣所記者,內容不盡屬臺灣事;非在臺灣所記者,內容亦有提及臺灣事。本書捨其與臺灣完全無關之卷一「用靜吉軒隨筆」與卷二之一「南臺精舍隨筆」兩篇外,餘均盡行收錄;但因有所割捨,刪去卷次,順序以篇題編目,計十一篇。 ? ? ? 弁言     徐宗幹的斯未信齋文編,我們已就涉及臺灣部份,集輯為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七種。此外,省立臺北圖書館還藏有斯未信齋雜錄兩冊,計分六卷;『顧名思義』,它的內容是十分龐雜的。略介如左:   卷一:用靜吉軒隨筆(辛丑)。這是清道光二一年(一八四一年)著者大體記官山東時事。   卷二:(一)南臺精舍隨筆(癸卯)。這是清道光二三年(一八四三年)著者大體記官四川時事。(二)小浣霞池館隨筆(甲辰)。這是清道光二四年(一八四四年)著者大體記官福建(漳州)時事。   卷三:堊廬雜記。這是清道光二五年(一八四五年)著者奔母喪回到故鄉(通州),『次年長夏無事』,『懼其終日昏睡』,『因追憶舊事及新有見聞者隨筆記之』。   卷四:(一)丁戊隨筆。這是清道光二七~二八年(一八四七~四八年)著者大體記自『奉到上諭補授臺灣道』,而至攜眷渡海抵達臺灣事。(二)斐亭隨筆(戊申)(清道光二八年,一八四八年)。(三)君子軒偶記、(四)退思錄。   卷五:(一)壬癸後記(原刊有一上字,因未見有下字,故把上字略去)(清咸豐二~三年,一八五一~五二年)。(二)癸丑日記(清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   以上大體都是著者記在臺灣時事。   卷六:(一)甲乙日記。這是咸豐四~五年(一八五四~五五年)著者記『甲寅(一八五四年)三月初十日奉檄調省察看』以後,由臺灣卸任內渡前後時事。(二)丙辰日記。這是清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著者大體記在河南、山東一帶協剿「捻匪』時事。(三)歸田續記。接著者於己未(清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十月間接部檄解組(時任浙江藩司),初則『養痾吳門』,旋歸故里,所以這是清咸豐九年以後著者致仕鄉居的雜錄。   以上共計六卷十三篇。因為它是「雜錄」,所以在臺灣所錄的,內容不盡是臺灣之事;非在臺灣所錄的,內容也有提到臺灣事的。如果祗把有關臺灣部份選輯出來,未免割裂太甚;要是全書刊出,又有「過猶不及」之感。衡量的結果,決以篇為單元,其中「用靜吉軒隨筆」與「南臺精舍隨筆」兩篇,因與臺灣完全無關,故予刪去,餘均保留。(周憲文) ? ? ? 小浣霞池館隨筆(甲辰)     漳郡人煙稠密,街巷蔽以竹棚,白日如夜;命盡撤之。越日,有不戒於火者,因未蔓延。舊無火神廟,於西城外校場火器神廟之後安火帝像於中殿,題其上曰「麗正南瀛」。   道署有城隍廟,內署迤東有武廟、觀音廟、土地廟,井上為龍神廟,朔望皆瞻拜。又東為陳忠毅公祠。公名啟泰,字大來,鑲紅旗貢生。康熙三年任巡道。耿精忠之變,其妻劉氏及女皆自縊,妾婢二十餘口相繼死。公親為排次,從容引僚屬入,眾皆失色,莫敢出聲。公朝服望北再拜,繫帛以死。事聞,贈資政大夫,謚「忠毅」。舊祀東關外赤嶺,額曰「忠毅流芳」,志稱「流芳祠」。乾隆六年巡道陳樹耆重建,移奉署內,有碑。今中龕為公主,左劉夫人,右宋淑人,兩側為侍婢。行三揖禮。祠屋上為小樓,人跡不到,四圍皆樹而樓瓦間無落葉。近將圯,亟葺而新之,額曰「心照霞丹」。舊額云「一家仁」。   閩人語音難解,字法亦多異。濷(同漲)、■〈上上大下〉(音害)、菽(扭平聲)、屘(讀如母)、掱(音怕)、沓(濫),皆俗字也。然其理固通。如典質田宅曰「胎押」,童養幼婦曰「苗媳」。胎取其生息也,苗言其初長也。   壬寅秋召對,欽奉聖訓: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惟日孜孜,實心實力,不可懈怠。任四川保甯郡守,謹將後三句刊示堂上。今敬謹全書懸於道署,謹跋云:道光壬寅秋,由山左濟州入覲,奉命出守蜀中,疊蒙召對,三接天顏,祗承謨訓。次年夏,再拜恩綸,分巡閩海,聖人之言猶在耳。謹識之,不敢忘。甲辰十月初三日。   乾隆庚子,前任嘉興馮(光熊)刊大堂屏門銘曰:我巡斯土,我升斯

文档评论(0)

文档终结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