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纺土织传统手工技艺回溯及困境剖析.PDF

土纺土织传统手工技艺回溯及困境剖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纺土织传统手工技艺回溯及困境剖析

2013 年第18 卷第4 期 学报 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 2013 Vol. 18 No.4 土纺土织传统手工技艺回溯及困境剖析 ——— 以河北魏县为例 周 博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科研管理所,广西 南宁 530022) [摘 要]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田野考古法及口述记录法,对河北魏县土纺土织传统手工技艺的 历史脉络与现状进行回顾和考察,认为河北魏县土纺土织传统手工技艺有今天的成就,是政府高度重视、学界积 极参与、媒体大力支持和传承人乐于奉献的结果。在工业现代化的冲击下,土纺土织技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 文化环境都在逐步缩小,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土纺土织;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承传;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TS941.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21 (2013)04-0024-04 [2]P199 本文调查点为河北省魏县沙口集乡李家口村, 斤。” 据此可知,明朝时,魏县的棉花产量已经 该村距离魏县县城 10km,距乡政府驻地沙口集村 很高,为其棉纺织业的兴起奠定了强有力的原材料 4km 。全村800 多户,约3 500 人(2010 年),农业以 基础。 种植棉花、玉米、小麦、花生为主。村中家庭成员内 (二)魏县土纺土织技艺现状 部分工较为明显,男性外出务工较多,女性则留守 魏县土纺土织制品在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 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样的分工使得土纺土织这 代较为盛行,几乎是“家家有纺车,户户能织布”;70 种小农经济下的产物在现代大机器工业的冲击下 年代后,机纺线大力发展;到80 年代,人们基本不 依旧有生存的空间。 再使用手纺线。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机器纺织品已 经取代了手工织品,因此,魏县土纺土织只能在机 一、魏县土纺土织技艺的历史脉络及现状 器纺织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手摇纺车与织布 (一)魏县土纺土织技艺的历史脉络 机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纺花织布不再是 据记载:“元代后期,棉花开始传入河北。明中叶 魏县妇女们的“必修课”,所以会纺花织布的妇女逐 [1] P288 以后,河北植棉发展迅速,丝织业则普遍衰落。” 渐少了,当代农村年轻女性又无人学习纺花织布, 从上可知最迟元朝末期,棉花种植技术已由中国边 会纺花织布的年老一代妇女又相继离世。 疆地区传入中原地区。而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 当代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土布穿上不 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广开的。另载:“洪 够时髦,进入90 年代后,手工纺织业陷入低谷,一 武二十五年(1392 年),开封、大名(《魏县县志》载: 部分家庭的织布机闲置,大多损耗严重。 洪武十年至三十一年(1377— 1398),大名入魏县) 以上三点是导致“土纺土织”的技艺面临失传 等地的棉花得到了丰收,产量高达一千一百八十万 威胁的主要原因。 [收稿日期] 2013-05-11 [网络出版] /kcms/detail/45.1268.C1422.007.html [作者简介] 周博(1984-),男,河北邯郸人,南宁市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