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彭端淑诗学思想浅述
彭端淑诗学思想浅述
摘 要: 彭端淑是清初四川知名的文学家与教育家,诗学汉、魏,尤善五言诗。彭诗质朴厚重,在诗歌创作上继承清初尚实学精神的同时又有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主张不同于当时诗坛上的格调说、性灵派,诗歌积极关注现实,提倡真情,反对拟古,是清代巴蜀诗人的先驱。
关键词: 彭端淑 清初诗坛 诗学思想
彭端淑,字仪壹,号乐斋,清代眉州丹棱县高桥翠笼山人,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卒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享年八十一岁。彭端淑是蜀中知名的文学家与教育家,与张问陶、李调元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名昭著,政绩不俗,在清代的文人和官吏中,拥有较高的声望。“端淑博洽,工诗文,诗学汉、魏,文学《左》、《史》,皆诣极精微。官京师时,与弟肇洙、遵泗俱知名,一时有‘三彭’之目。”①辞官回川后,又在锦江书院执教十余年,两度掌教锦江书院,勤勉尽职,为巴蜀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其门下英才济济,有知名戏曲家李调元等。彭端淑的诗文创作成就和对四川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
彭诗现存三百余首,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得到胡天游、沈廷芳、蔡雪南、王昶等人的好评,是巴蜀文学史上一笔宝贵财富。“国朝二百年来,蜀中诗人以船山为最,有彭乐斋者,以诗古文名蜀中,年辈在船山前,名相埒。乐斋诗近体不及船山,五古苍劲沉郁,有杜臆论者,谓在船山之右云。”②彭端淑诗学汉、魏,尤善于五言诗。彭诗质朴厚重,在诗歌创作上继承清初尚实学精神的同时又有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主张不同于当时诗坛上的格调说、性灵派,坚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诗歌积极关注现实,是清代巴蜀诗人的先驱,具有开创之功。清初的四川,经过长期的战乱,文化凋敝,至雍正时期,四川的文化开始渐渐恢复,这一时期,彭端淑以其诗文为四川的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并潜心从事教育,造士尤众,迎来了巴蜀文化在清代从凋敝走向繁荣的乾嘉时期。
一、诗歌有为而作
彭端淑一生忠君爱民,其诗学思想受传统的儒家诗学观的影响。他先仕宦京城,后又外放为官,清廉正直,勤政爱民,在官宦生涯中看到朝廷弊政丛生,官场黑暗龌龊,真实目睹了下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察觉到了盛世下潜藏的社会危机。彭端淑认为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密不可分,主张诗歌应有所为而作,并应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儒家士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说,诗有感概,但必须有为而发,不能无病呻吟。且看他的《与友人论陶杜诗书》:
昔之诗人,未有无所为而作者,苟无所为,不作可也。汉去周未遥,其风近古。若所传十九首,及苏、李河梁诸章,皆起于君臣、夫妇、友朋间,君子犹有取焉。魏晋以还,专事雕绘,其所为诗者,不必尽出于有为,或半以供其宴饮、登临、往来、赠答之乐而已。其有诗人遗志者,吾得陶潜焉。潜处鼎革之际,屏迹躬耕,托意诗酒,澹逸冲融,别见至性。左、陆、潘、张、颜、谢、庾、鲍,其才岂下于陶哉?彼能工于诗,非尽有为而作也。唐以诗赋取士,上至朝廷,下及山林草泽,莫不为诗,故诗之盛,莫盛于唐。然其所为诗者,亦不必尽出于有为,或半以供其宴饮、登临、往来赠答之乐而已。其有诗人遗志者,吾得杜甫焉。甫之胸次近于陶,而抚时感事,爱国忧君,不得已形于诗。其自夔州以后,去君愈远,世变愈兹,故其诗郁然以深,幽然以渺,气格力量有非文人才士所能到者。然是二公者,其初岂意务为如是之诗哉?志动而为情,情发而为言,是以咏歌嗟叹,皆出于有为。虽使圣人见之,或不废也。③
彭端淑在这段话中阐述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认识,认为诗歌应该有所为而作,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咏歌嗟叹,皆应出于有为。他历数古人之诗,汉魏时期的《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对当时社会、自然环境的真实感受,针对自身境遇有感而发,没有矫揉造作;苏武与李陵诗,发悲怆之词,也是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一时期创作内容多关乎于君臣、朋友,夫妇间情感关系,可谓有为而作;汉魏之后,诗人中他推崇东晋末期的陶渊明,陶诗表现出独特的人生态度与真实的内心世界,托意于田园诗酒,躬耕自娱,平淡醇美,读来别有风味。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诗赋也是唐代科举的考试内容,促进了文人对诗歌的大量创作,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彭端淑认为,尽管唐代是诗歌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诗歌之盛莫过于唐,但唐诗中,也有许多奉和应制、宴饮赠答的诗歌,不因内心情感需要而发之为诗,不是有所为而作。在唐代诗人中,彭端淑推崇杜甫。杜甫忧国忧民,杜诗博大沉郁,他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诗歌中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动乱现实,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出了悲天悯人的仁者襟怀,这样积极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正符合彭端淑诗歌应有所为而作的创作主张。
彭端淑的诗歌因情而动,缘事而发,诗歌创作时注重有所为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