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社会变迁中重构公共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与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2016年第4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4,2016
第41卷 JOURNA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 GeneralNo.205
(总第205期) (SocialSciences) Vol.41
在社会变迁中重构公共文化: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属性与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基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案例观照
张青仁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是传统社会的遗留物,而是区域社会民众共享的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应该立足于其公共文化的属性,通过契合当下社会的保护措施,恢复其公共文化的属性,在社会运
行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属性的恢复必须突破遗留物思维下的遗产
观和商业化时代文化资本论的局限,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立场出发,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系人类文明的
多样性和推动全球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社会运行;遗留物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6)04007207
为了确保全球一体化进程不会对地方性的文 会发展的保护措施。因此,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化实践造成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3年起 产保护工作开展已过10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属性,对我国当前非
我国亦迅速地加入了这一行列中。在 10多年的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进行反思。
发展中,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
一、从遗留物到公共文化:
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不少地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再认知
方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着与民众
[1]
生活脱节和措施不当等弊端。 在工具理性的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初兴起于以拉美国
袭下,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各地非 家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一方面,全球一体化加强
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措施纷纷上马,不少 了拉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但在商业资
地方甚至陷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权的争论 本的侵蚀下,拉美国家的文化资源成为发达国家
[2]
中,保护本身流于形式。 竞相追逐的对象,以玻利维亚为首的拉美国家开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产生的根 始对本国文化的所有权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全球
源在于国内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认识不 化、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渗透使得诸多非西方
清,以及在此基础上没有形成契合遗产属性和社 国家对本国文化的处境产生了担忧,包括日本、韩
收稿日期:20160403
作者简介:张青仁(1987-),男,湖南麻阳人,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讲师,民俗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及县域实践研究”(13CMZ046);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课
题“宁波市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体系建设研究”(201401)
72
国在内的诸多发达国家开始对本国传统文化进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手段,围绕非物质文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