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兴铜矿四号尾矿库尾矿堆积坝稳定性剖析
德兴铜矿四号尾矿库尾矿堆积坝稳定性剖析
【摘 要】对在特大型尾矿库中采用中线法堆坝技术工艺所形成的尾矿堆积坝坝体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尾矿堆积坝;尾矿特性;浸润线;稳定性分析;安全系数
1、前言
德兴铜矿4#尾矿库设计容为8.9亿m3,尾矿堆积坝高度210m,使用年限为40年。该库与1988年建成1990年投入使用,至2000年以堆积尾矿约12000万m3,尾矿堆积坝高度约为110m,并在堆积坝上游形成400多m的沉积滩,10年来运行情况良好。鉴于德兴铜矿4#尾矿库堆积坝最终高达210m,为此,对尾矿堆积坝现状(中期)稳定性和最终稳定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是十分必要的。
2、坝体堆筑方法
大坝升高采用进占法,升高坝顶时,二段分级旋流器架设于尾矿坝坝轴线两端,以粗砂堆积成的坝体作为基础,分别向另一端分段进占。坝顶施工一般安排在汛期过后,坝顶合拢应在第二年的汛前完成。坝顶堆筑坝施工采用推土机配合,按约60m左右一段分几次移动旋流器进行。堆积坝施工程序为先加高坝然后再加厚坝体。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每期堆积坝升高的高度一般控制在10m左右为宜。一次性升高,堆坝施工周期长,影响坝体边坡稳定;上升高度太小,则坝顶加高工作过于频繁,生产管理不便。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场地地形地貌
场地属丘陵地貌,地形较平缓,地形坡度一般10°~25°。尾矿库呈南北向展布,坝轴线呈东西向,尾矿坝地段地势南高北低。尾矿坝两侧小山岭呈北北东走向,山顶标高300~500m,山顶多呈浑圆状,中间沟谷标高为71~116m。目前南部为库区,中部为尾矿堆积坝,北部尾矿坝下游为农田及村庄,下游一带地势平缓开阔。
3.2地层
坝址区及其周围出露地层为震旦系双桥山群第四段(Zsh4)变质岩,其岩性为千枚岩,产状为170°~180°∠70°~75°。新鲜岩石呈青灰色,风化后呈褐黄、褐红、棕红色,变余结构,千枚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绢云母等。
3.3场地岩土层特征
4#尾矿坝初期坝为块石堆筑,块石岩性为中~未风化千枚岩,坝顶标高110m,坝底最低标高约70m,坝轴线近东西向,长约185m,坝体底宽约190m。
堆积坝由尾矿组成,采用中线法堆筑,其现状(勘察期间)南面为尾矿库及沉积滩,干滩长约350m,滩面标高210~215m;中部坝轴线与初期坝轴线夹角约13°,坝顶面长约906m,顶面宽约30m,标高约214m;北面为坝坡,坡长约450m,坡度约1:5.87。
3.3.1 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根据野外钻探取芯观测结合原位测试成果,依据强度及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场地岩土层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层,分述如下:
①尾细砂:全场分布。层厚62.40~133.14m,出露高程143.81~214.79m。灰白、灰黄、灰绿色,稍湿~湿。表层松散,浅部埋深一般10m内稍密(库区局部地段埋深达17.10m),随深度的增加,密实度由稍密渐变为中密直至密实和很密。该层标准贯入试验统计击数为31.12击。
②粉质粘土:全场分布。层厚1.10~4.10m,层顶埋深62.40~133.14m,层顶高程67.45~138.69m。褐黄色,湿,可塑。切面较光滑,摇震无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中等。
③强风化千枚岩(Zsh4):为场地下卧基岩,属震旦系双桥山群第四段变质岩。褐黄、褐红色,风化强烈,裂隙很发育,岩石大部分风化成土,物理力学性质显著减弱,保留原岩结构构造。干钻不易钻进,岩芯呈土状、碎石状,RQD指标为0。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未揭穿,揭露厚度0.80~3.10m,层顶埋深63.80~135.90m,层顶高程63.55~136.81m。
3.3.2 岩土原位测试结果
本次勘察对尾细砂作了现场标准贯入试验,试验统计结果见表5。
3.3.3 堆积尾矿的密实度
尾矿砂的密实度一般表现为随深度增大密实度增大的规律。根据《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YBJ11-86)和《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参照尾矿砂密实度评定表,结合各钻孔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可以归纳出以下规律性:
⑴尾矿堆积坝北坡至初期坝轴线区
松散:一般在表层2.00~5.00m范围内;
稍密:底板埋深一般在2.40~8.90m以内;
中密:底板埋深一般在3.90~33.70m以内;
密实:底板埋深一般在18.90~51.00m以内;
很密:埋深一般在18.90~51.00m以下。
⑵沉积滩区
松散:一般在表层3.00~10.00m范围内;
稍密:底板埋深一般在4.10~17.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