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扬州传统宅园艺象流变剖析
扬州传统宅园艺象流变剖析
摘 要:扬州唐代宅园花木蓬勃,宋时宅园鲜妍明润,元代宅园阔朗宏丽,明代宅园朴野自然又悠然淡远,至清代汇聚形成既鲜妍明媚又古雅苍劲、既具文化内涵又充满自然生机的宅园艺象,折射出扬州本土文化中尊重生命本体的文化特质。文章通过梳理由唐至清中叶扬州宅园的艺象及流变,厘清各时期扬州传统宅园艺术特色,探析其艺术审美理念及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从而有助于扬州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与良性发展。
关键词:扬州宅园 美学特征 艺术流变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154-02
一、扬州区位特点及历史积淀
扬州约于一万年前成陆于长江三角洲,地质系由砂积土形成的冲击平原,地属北温带且受海洋气候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网密布,物产丰饶,据考古发掘距今7000~5500年即已孕育出以龙虬庄遗址为代表的渔猎及农耕文明{1}。此后,汉代广陵(今扬州)富可敌国,隋朝江都(今扬州)为当时东南第一大郡;隋代运河的开凿,更使扬州成为南北汇聚、吴楚相接、沟通四方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自唐朝以来,盐、漕始终是扬州强有力的经济支柱,因而扬州经济区位殊为优越。然而从政治区位来讲,扬州南邻分割南北的长江天险,历史上是南北战争的前沿阵地,动辄焦土一片,满目疮痍。自唐至宋,由明至清,在地理、战争、交通、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扬州被国家的兴衰治乱同步裹挟,历次覆灭而又浴火重生,经济上几度冠盖江南,文化土壤深宏博大。
二、唐宋时期扬州宅园艺象特征
1.唐代宅园居花木之间,艺象蓬勃鲜润。最早记述扬州住宅与园林合一的文字可见于唐代诗人姚合所做《扬州春词三首》:“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说明唐时的扬州,居住建筑与私家园林已连为一体,且城中水道纵横。唐代中国自信开放,吐纳自如。扬州因地理区位优势,成为自由开放、富庶繁华的国际港口都市,是当时经济文化及地区政治中心{2}。时人所作诗词歌赋或志怪小说中多有对扬州宅园的风貌记述,如《广陵妖乱志》:“居处花木楼榭之奇,为广陵甲第”;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太平广记?裴谌》:“楼台重复、花木鲜秀”。可见唐时扬州宅园主要构成要素是花木楼台、绿水蓝天,无论是宏伟瑰??的奇楼甲第,还是清幽质朴的绿水柴门,宅园构成各要素皆具自然生命气息与实体存在感,散发蓬勃鲜润的生命气息,宅园艺象生机勃勃、鲜润明朗。宅园审美与视觉中心鲜明地指向于生命生活空间的物质本体,而不升腾于脱离实体之上的飘渺之虚,此为扬州宅园的审美根基。直到近代,无论宅园构成要素如何增减、材质造型如何变幻,欣赏实体存在的体量感和真醇的质感一直未有改变,并构成扬州宅园典型的美学特征之一。
2.宋时宅园花卉繁茂,注重品种栽植。对花木的喜爱与园栽在宋代达至第一个高潮,由此带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呈现新的发展面貌。宋代花鸟画法度严谨、形神兼备,文人学士闲时辑录花谱,富商大贾乐于延请匠人在园内培植名花异卉:“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3}自宋代始,花卉种植开始成为独立的商业性农业,出现了从农桑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花卉种植的农户。由此催生了各地的花卉市场,如扬州“开明桥之间,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因善于种花而跻身富户者不在少数:“土人卖花所得,不减力耕”。{4}每至花时,有园主饰亭园以待游人。据当时在江都知县任上的王观所撰《扬州芍药谱》(作于1075年)记载: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最盛于朱氏、丁氏、袁氏、徐氏、高氏、张氏,余不可胜记。畦分亩列,多者数万根”;“今则有朱氏之园最为冠绝,南北二圃所种几乎五六万株……朱氏当其花之盛时,饰亭宇以待来游者,逾月不绝。”一些地区因拥有特色花卉而盛名远播,如洛阳牡丹,扬州芍药,成都海棠,苏州菊花等。宋代扬州是全国芍药栽培和观赏中心{5}。时人孔武仲在《芍药谱》中评说:“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非特以多为夸也,其腴丽盛大而纤丽巧密,皆他州所不及……四方之人,尽皆赍携金帛,市种以归者多矣。”直到近代,扬州东郊、南郊及南城门外仍有大量农户种植芍药。倪登瀛在《再续扬州竹枝词劫余稿》中写到:“万紫千红芍药田,徐凝门外暮春天。担头挑向城中卖,一握花枝值百钱。”从中可见其欣赏美、为美买单的浪漫情怀渗透进扬州本土生活哲学。精神的愉悦与欣赏生命的美好成为扬州文化土壤的重要组成,日常生活与消费经济亦赋予其生活美学以不竭的生命源泉。北宋时期,苏东坡曾任扬州太守,其《东坡志林》中记述:“扬州芍药天下冠,蔡繁卿为作万花会,步聚绝品十余万本于厅宴赏,旬日即残归各园。”“十余万本”的数字相当可观,足见宋代扬州宅园花卉栽植之盛。直至清乾隆时期,扬州各园仍皆辟有花圃栽植芍药。因而在扬州宅园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