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复原初析
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复原初析
摘要: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西汉晚期聚落遗址,是汉代考古中的一次历史性发现。根据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考古发掘中所取得的成果,笔者作为实习生参与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部分任务,在结合考古资料、汉画像砖以及相关文字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第二处庭院进行了初步复原,并对建筑的平面布局、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考古学;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复原;汉代民居建筑
一、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背景介绍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一带,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1)。2003年6月当地政府开挖河道时发现了此处遗址,该遗址面积约为10.5平方公里,现发现15处建筑遗存,各遗存之间有相互连接的路网。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推断,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一处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的聚落遗址。
二、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遗存现状
第二处庭院遗存位于三杨庄村西北,东距第一处庭院遗存约500米,西北距离二帝陵(颛顼帝喾陵)也约为500米(图2)。
该处庭院遗存揭露较为完整,从平面上来看,由南向北依次为:第一进院南墙及南大门、西门房、东厢房、第二进院南墙、南门、西厢房、正房等(图3)。南大门外偏东南约5米处水井西侧约5米处,有一处编制秸秆席等生活用具的遗迹。庭院西北角有一处带瓦顶的厕所。在庭院的西侧,还清理出一座形状规范的圆形水塘,在该庭院遗存内及南大门外、水池内,清理出石器,陶器,铁器若干;还清理出带有“益寿万岁”字样瓦当的筒瓦数件和3枚刻有“货泉”字样的铜钱。【参考文献1、2】
三、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遗存的复原
由于第二处庭院遗存揭露较为完整,出土了众多的遗物,这一点对于复原工作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所以本次复原研究以第二处庭院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 第二处庭院的平面复原
汉代的民居建筑目前还没有发现地面以上的完整实物,同时关于汉代农村居住建筑的资料比较少,只能从一些间接的资料,如现存的画像石、画像砖、明器以及文献中了解到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些基本情况【参考文献3】。中国古代住宅的基本型制是由院落组成的建筑群,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看,三杨庄第二处庭院有较为明显的两进院落。两进院落的功能各有不同,第一进院落距离西侧的水塘和遗址外南侧的水井的较近,水塘、水井可能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从而成为整个庭院的一部分,同时东厢房前出土了石磨,南大门西侧墙外出土了石磙,可以推测第一进庭院可能与农业生产有关。而第二进院落位于整个遗址靠后的位置,私密性较好,则更有可能与居住者的日常生活有关。
推测东厢房可能为厨房,西门房距离庭院外的水井以及庭院西侧的水塘较近,同时在西门房北面出土了犁铧冠,推测西门房很有可能为堆放农业用具的库房,主房则可能供主人日常起居。两汉时期一般的家庭通常为五口人左右,假设第二处庭院也为五口之家,则主房供长辈使用,西厢房供子女居住之用。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绘制出了第二处庭院的平面示意图(图5)。
另外,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封守》中曾提到“士伍”(所谓“士伍”,指的是当时已经达到了服军役的年龄,没有官职的庶民,士伍的社会地位比奴隶要高)的房屋为 “一宇二内,各有户,内室皆瓦盖,木大具。”注释1其中“一宇”,指的是一间堂屋,“二内”指有两间卧室,“皆瓦盖”说明屋顶上用瓦覆盖。《汉书·晁错传》中也有:“营邑立城,制里割宅,返作田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注释2这样的记载,可以看出“一堂二内”是汉代居住建筑的极为重要的一种布局形式,其中“堂”为接待客人和举行仪式的空间,而“内”又分为大内和房内,房内为贮藏空间,大内则为正式的寝室空间。三杨庄第二处庭院遗存中,主房体量较大,考古报告显示“主房瓦顶坍塌范围为南北约14米,东西宽约9米”由此推测主房的面宽应该达到10米以上,同时为“左-中-右”结构构成的一明两暗型的平面布局形式。另据考古报告称,最西一间的宽度为2.5m,这一尺寸与《论衡·别通篇》中的“以一丈之地为内”相合(若按西汉1尺=27.65厘米计算,1丈=276.5厘米;若按新莽至东汉时期1尺=23.04厘米计算,1丈=230.4厘米注释3),这样就能推测正房的最西一间是这一户居民的贮藏空间,同时兼做通向庭院西北角厕所的通道。主房余下的空间可能会被隔墙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东侧作为“大内”,是正式的寝室空间,西侧的作为“堂”,用于接待客人和举行仪式等(图6)。【参考文献4】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