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大型公共建筑如何融入城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大型公共建筑如何融入城市

浅述大型公共建筑如何融入城市   摘要:图从界面和空间两个角度,通过一些案例来论述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的和谐共生可以通过何种方式达成,以及这些处理手法可以为我们今后的设计带去什么启示和帮助。其中伊东丰雄的作品会被多次提及,因为这位伟大建筑师的创作特点之一就是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建筑物和它们周遭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分界。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城市空间;界面;空间   1、引言   单从一个过于宏观或者太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规划大型公共建筑(如各地雕塑式、纪念碑式建筑物的涌现),容易失之偏颇。它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人的建筑,这个人可能是建筑师,也可能是政府。要设计出好的公共建筑,必须使注意力回归建筑本身,从人的空间感受入手,考虑建筑和建筑的关系、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物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城市和人群。当城市消解了建筑生硬的界面和封闭的空间,当建筑真正融入城市的性格之中,两者就得以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发展。   2、界面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所谓建筑也就是创造界面,区分‘内部’与‘外部’的技术。”对于空间的界定,取决于将内与外分隔开的界面。界面是空间围合的要素,决定了空间是怎样形成的,而且还有肌理、色彩、形状等具体的品质。界面也是塑造空间“开放”或“封闭”状态的主要手段。界面划分了内外空间,又是空间“内”与“外”交流、对话的媒介,一个重要的“之间”。   2.1 自然母题的演绎   “有机建筑”的代表人物赖特曾提倡: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协调,即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儿成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作品中,也总是体现着施法自然,既艺术又生活的建筑美学原则。   伊东丰雄在新加坡设计的VIVO CITY怡丰城是一个购物中心。因为临近海边,建筑师通过白色的连续立面和自然柔性的形体来模拟涌动的海浪,也可以被看作飘荡的风帆。   而在他设计的TOD’S表参道大楼和武境藏新公共设施设计提案中,都用到了树这个主题。TOD’S表参道大楼中,斜格状的造型是将抽象化的树的形态依次复制并重叠描画而成,极其具象的街路树与极具抽象的表皮的共存充满了诱惑力。特别是在玻璃建筑林立的表参道上,混凝土这种材料更让人感到奇妙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表皮既是图案造型又是结构体,支撑着支跨度为10-15m的楼板,创造出没有柱子的内部空间。这种美学与结构成为完整一体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建筑的连续性的意义。而武境藏新公共设施设计提案中,而这种手法并没有辄止于建筑表皮的处理上,由于其内部空间的跨度较大,建筑师还试图用十六棵树的剪影作为结构体来支撑6层楼面。   2.2 有形边界的模糊   有形边界的模糊也可以理解为消隐建筑。比如让建筑物融入天空或者周围环境,这种方法主要依靠材质和色彩上的柔和过渡来达到,适合于大体量的建筑。例如高层建筑运用反射度比较高的玻璃作为建筑外表皮的主要材料,通过玻璃反射天光和云彩来达到让建筑物消隐的目的。   另外,景观建筑――即指在风景区、公园、广场等景观场所中出现的抑或本身具有景观标识作用的建筑,具有景观和观景双重身份――其实也达到了一种消隐建筑的效果。如矶崎新设计的位于杭州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它以“绿丘”为主要意向――完全用绿色植被覆盖的建筑主体几乎埋入人工山丘中,只留矗立其上的观光塔与其呼应,隐喻为大自然中迸出的新芽。   2.3 巨型体量的削弱   即在视觉感受上让建筑造型复杂化,从而减轻大体量建筑带给人们的压迫感。同时,复杂化的建筑边缘线让人在感知建筑形体方面充满了更多新鲜与好奇感。   以伊东丰雄设计的台湾松山文创大厦为例。该项目位于台北市中心一个废弃的松山烟厂旧址,要求保留现存的莲花池和旧烟厂内的庭院,并在旁边建造一个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包含办公、酒店、商业空间及其他设施。   因基地呈东西狭长形状,为避免庞大的墙面对周边环境造成压迫感,针对外部城市环境尺度,建筑师采用长达百米以上的内凹圆弧,让体量分段柔化。同时与地面层形成了古迹区所缺乏的开放空间文化广场与面向荷花池的绿地广场,让整体文化园区的活动能更加丰富多元。   在与古迹区接续的小尺度上,以退缩文化广场及逐层向上退缩的方式,调整与古迹建筑的人性化尺度。即使在建筑物上层的转角部分,也采取同样的退缩方式,以与低层部分的退缩呼应。同时与弧形外观结合,加强退缩露台绿化,创造类似梯田般的韵律美感。   3、空间   空间是各种流动变化要素互相交融形成的“场”。 界面在划分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动的产生,边界的模糊也消解又恢复了这种流动的“场”。空间是建筑的主题,其目的是使体验者产生明确的连续性与层次性的空间感受。因为活动和实践的介入,静止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