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夏后皋墓位于崤山之原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夏后皋墓位于崤山之原因

浅述夏后皋墓位于崤山之原因   [摘要]夏代帝王之墓多在平川,地理位置较好,夏后皋的坟墓却位于崤山之中。这与其他帝王所葬地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这是由当时的政治状况及其经常迁徙习惯所决定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夏后皋墓;崤山;夏代文化遗址   [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28-02      据史籍记载,夏朝共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和夏桀。其中大禹死后葬于会稽,启、仲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发葬于安邑,太康少康葬于阳夏,相葬于帝丘,皋葬于?山中,孔甲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一说葬于洛宁西北三崤山),夏桀被流放死后葬于安徽南巢卧牛山。夏后皋墓在崤山南陵,在现陕县深山中。夏鼐和郭沫若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该地调查过,但未能确定其年代。据《左传#8226;僖公三十二年》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可知帝皋墓葬应在崤山中。那么帝皋墓葬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被安葬在地理条件较好的传说中的山西南部、伊洛流域和豫东,而是葬于深山荒野之中,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一、崤山与夏后皋墓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市、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   崤山或称三崤山、二崤山。《水经注》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自中原入关中的古道有两条:南路出洛阳经过宜阳、洛宁、雁翎关到陕州,北路出洛阳经新安、渑池、硖石关到陕州。南路有雁翎关,北路有硖石关,山高沟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 “崤函”之地,自春秋时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例如秦晋?之战。夏后皋墓葬位于今陕县宫前、菜园两乡交界处,雁翎关东数十里,其墓冢为土石冢,高约1.5米,周长30余米。墓上荒草连连,古树肃然,墓葬前有一方现代石碑,上刻“夏后皋墓”,为宽50厘米、厚10厘米的正方形。《左传#8226;僖公三十二年》记载:“晋人御师必于?,?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括地志》记载:“文王所避风雨,即东崤山,在夏后皋墓北十里许。其山幽深可荫,有回溪阪,行者畏之。”在陕县和渑池都发现了夏代文化遗址,这进一步说明夏后皋葬于崤山的可信性。      二、夏后皋葬于崤山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夏代君王都安葬在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皋为孔甲之子,为第十四代君王,怎么会葬于深山之中?笔者认为皋在位其间,政治动荡,国势衰落,内忧外患,部落冲突不断,皋在转战豫西时死去,形势紧迫,所以就地安葬。《史记#8226;夏本纪》载:“帝王孔甲立,好方鬼神,韦淫乱夏后氏道德衰,诸侯畔之。”《国语#8226;周语》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也就是说,到了孔甲之子皋时,情况也并不乐观。据考证,夏代较大的部落有有扈氏、斟郇氏、昆吾、有莘氏、有仍氏、有虞氏、有穷氏、有易氏等,这些部落都有可能趁夏势力衰落之机趁火打劫。帝皋有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转战豫西,死于途中,就地下葬。于是便有了《左传》和《括地志》中“?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文王所避风雨,即东崤山,在夏后皋墓北十里许”的记载。   (二) 迁都原因   夏商时期,由于政治原因和自然灾害,统治集团经常迁都。从史料看,商代迁都是经常性的,商汤之前八迁其居,成汤之后五次迁都。《史记#8226;殷本纪》载:“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对于商朝经常迁都,做过详细考证的当属王国维先生,王国维考证:“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于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徽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定于亳,后来有五次迁徙,仲丁迁于?,河檀甲迁于相,祖乙迁于刑,南庚迁于掩,盘庚定于殷,所谓前八后五,“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商代比夏代生产水平更高,经济更为发达,统治力量更为强大,按道理来说,他们的统治应该更为牢固,迁都的可能性要远远小于夏代,而从史书来看,商代迁都竟然如此频繁,那么比商代早一些的、较为落后一点的夏人迁都的可能性应该不亚于商代。古书记载:“夏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在晋阳。”据考证夏代的都城有安邑、斟郇、阳城、晋阳、太原、老邱等。夏人活动范围则东起豫东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