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毕业论文.docVIP

《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 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 摘要:本论文旨在针对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作一深切的反思,其主要省思的对象为当代新儒学及其相关之中国经典之诠释与哲学系统之研究。首先,指出「古典话语」、「现代生活话语」、「现代学术话语」当有一恰当之辩证、融通与转化;并因之检讨了格义与逆格义诸问题。再者,就学界之「话语诠释权」及「文化主体性」的相关问题提出检讨,厘清「权力」与「知识」的复杂关系。进一步,则就「文化型态学」,依「天人、物我、人己」诸向度对比「存有的连续观」与「存有的断裂观」,进而对比「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及「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因之而指出当前中国哲学诠释所及之问题及其解消之道。正因有如此宏观之对比,我们在中国哲学之研究上才能从古典的话语里,有着适切而允当之诠释,对比厘清,所以求其融通转化与创造也。如此中国哲学之研究才能不仅仅止于「史」的研究,而可以是「论」的创构。当然,置于「道、意、象、构、言」这五个诠释之层级观之,它有着诠释学上的循环,正因此循环而有新的转化与创造也。 关键词:格义;逆格义;生活世界;道;话语;方法;当代;思考;存有;连续观; 断裂观;筷子;叉子 O、缘起: 二OO二年冬十一月廿五日,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台湾大学哲学系,应林义正主任及陈鼓应教授之邀,为研究生们做了讲座,题为《当代中国哲学思维向度之理论反思》,讲时并无纲要,只是随顺着自己这些年关心的意向行去,讲稿整理了出来,下了标题之后,总的来说,问题集中在「话语」、「思考」、「方法」,而涉及到的则是「文化主体性」、「历史社会总体」、「生活世界」,「传统」与「当代」,「大陆与台湾」等论题 那日讲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哲学思维向度之理论反思」,讲稿纪录已刊载于林安梧《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一书〈附录三〉 那日讲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哲学思维向度之理论反思」,讲稿纪录已刊载于林安梧《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一书〈附录三〉(台北:读册文化,2003年),大体的内容标目如下: 问题的缘起:关于哲学话语的问题 过去接受西学的过程是运用一种格义的方式 未来接受西学仍应正视中国文化本身的主体性 从文化类型学的对比展开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理解中国哲学必须照顾到历史社会总体 归返原典以破斥虚假论述 哲学语言本身应回到生活世界去检察 研究中国哲学应学习操作古典话语 方法论上应跨越本质主义的思考 结语:保台湾以存中华文化之统,并以此迈向世界 **问题与讨论: 一、关于「古典话语」、「现代话语」、「现代学术话语」诸问题 1、关于中国哲学研究之话语,其所涉及的有「古典话语」、「现代话语」,此两者又分别涉及于「生活话语」、「学术话语」,如此一来,就有「古典生活话语」、「古典学术话语」,「现代生活话语」、「现代学术话语」四个向度 关于此,我最早的反思在二 关于此,我最早的反思在二OO二年十一月参加国际船山学会议所提论文〈关于中国哲学诠释的「格义」问题探索之一﹕对于船山哲学几个问题之深层反思-----从劳思光对王船山哲学的误解说起〉,此文刊于《船山学刊》,2003年第四期,中国:湖南长沙。 1.1.「古典生活话语」与「古典学术话语」其话语关系较为亲近,再说,本来生活话语与学术话语原是通和为一的,它们的关系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如孔老夫子之点出「仁」、「礼」、「义」,这是学术话语,它既是古代,但仍活现在现代之中。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语出《孟子?离娄下》。、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语出《孟子?离娄下》。 语出《孟子?离娄上》。 1.2.中国哲学之研究自然不免要依倚于原先的重要典籍,而传统典籍之语,实不外于「古典生活话语」与「古典学术话语」所交织而成者。有一研究类型即以此两者之话语重说一遍,但他的成就在于恰当的确置其情境与角色,做了相当清楚而明白的概括。这概括与确置仍有其整理之功。但他很难启动我们当代人所及于生活世界而生的崭新思考。 1.3.想让这些古典话语启动我们当前生活世界的崭新思考,自然要将它们驱策到现代的生活世界之中,一方面就让现代生活世界里仍然活存着这些活生生的话语,如成语中的「罄竹难书」,「出尔反尔」、「群龙无首」、「骑虎难下」,这些话语就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之中,而他一样也生活在古代的过去,只是意思有了些变迁。如此一来,我们说孔子的六艺之教是「礼、乐、射、御、书、数」,就将此置于生活世界之中,琅琅上口,亦无不可,它也有着一定的效能。但着实的说,仍与现实生活世界稍稍有隔;但若将此转做一诠释说「礼是分寸节度,乐是和合同一,射是指向对象的确定,御是主体的掌握,书是典籍的教养,数是逻辑的思辩」 此说乃作者讲学儒家经典之心得。 此说乃作者讲学儒家经典之心得。 1.4.若再举一例,则更明白。如「三达德」是「智、仁、勇」,

文档评论(0)

咪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