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位传播下阅听人实践性格型塑的初探-NationalOpenUniversity
數位傳播下閱聽人實踐性格型塑的初探-以人文涵養介面為例
數位傳播下閱聽人實踐性格型塑的初探
-以人文涵養介面為例
陳東園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
摘要
數位傳播文化引導下新閱聽人景觀的結構,呈現出一種脫傳統角色與行為
模式的趨向,並與傳統理論及行為上呈現出諸多落差的現象,為期傳播活動參
與者共通實踐的效益目標,理應尋找一項閱聽人實踐型塑的依據以為因應。準
此,檢視數位文化下閱聽人行為研究的發展,可知惟有經由實踐典範的推動,
乃是建構閱聽人實踐型塑動能的基礎。
本論文以閱聽人的實踐理論為基礎,就數位文化下共同生活的「實踐轉向」
為範圍,針對閱聽人的行為預設、媒介觀、脈絡結構、閱聽人主體性等的結構,
析論建構閱聽人行為實踐型塑所需人文涵養的脈絡形式。
關鍵詞:數位文化;共通實踐;媒介文化;實踐轉向;閱聽人。
25
─ ─
壹、前言
在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 ,即時影音串流(Real-Time Streaming) ,行
動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等數位技術的引導下,建構了一個廻異於類比系
統全新的傳播技術文明,一種傳播活動所有參與者共通實踐()的行為模式,其
中閱聽人(audience)功能性角色的實踐型塑乃是成功關鍵性因素的所在。
回顧數位傳播技術之前單向傳播侷限的閱聽人(audience ),是被聚焦為
「受眾」研究其在接收命題時,所能主動詮釋文本的「主動閱聽人」及觀/展
典範的角色,一種視他人目光而進行各種展演的「自戀閱聽人」的性格。被冠
以的稱謂如「大眾」、「受播者」、「使用者」、「目的地」、「接收者」等,
這些名稱結構下影藏了對閱聽人本質研究預設的意義。進入數位網路傳播時
代,閱聽人高度沉浸(immersed )於E-mail 、APP 、LINE 、臉書、Twitter 推文
等多元媒介的參與,即 Bird (2003 )所稱:「閱聽人是無處不在而且不在任何
地方」的形勢,於是傳統「閱聽人」的意義頓時崩解。學者汪琪等則指出「種
種發展刻畫出傳播景觀已與我們熟悉者大不相同,新發展的變遷曝露出以往理
論分析架構的明顯不足」(Wang, Servaes, Goonasekera, 2000,p. 1 )。準此審
視閱聽人研究以往的分析架構呈現出哪些盲點,以及閱聽人研究發展的主體性
為何等,本論文認為當由效果論中大眾媒介下刺激反應者「受眾」為始,展研
至接收分析以界定當前「閱聽人」時建型塑趨向下所具意義基礎。
再就傳播情境實質構面分析可知,邁入行動通信下大眾媒介行為以是閱聽
人得與影像內容同時脈動,並產生一種特殊情境規則的形式;傳播結構中的各
項元素以不能再以傳統地方、國家、地區、文化等的意義以界定其內容;常見
跨境域的影視劇集、演唱會、體育賽事等節目內容的同步收看,甚至是一項參
與 的 模 式 , 顯 然 這 已 都 是 跨 越 傳 統 閱 聽 人 研 究 上 的 一 項 新 領 域
(Appadurai,1996 )。準此,閱聽人的研究理應自分析經驗框架中主體在定點取
用訊息或文本的取徑中破出而立,加入電子媒介與大眾行動中文化流動,以及
由此生斷裂與重新接合傳播互動,對閱聽人接收脈絡所造成影響的結構形式。
承媒介匯流多工平台服務的機制,閱聽人媒介接受介面以不再限於單一的
形式,因此傳統研究視閱聽人媒介為「中介」角色,一種「中介物」觸動下接
收行為性格者角色的定義,顯然無能詮釋前述閱聽人已「沉浸」於媒介多元、
即時、互動的複雜結構形式。於是原生於網路大量、快速新興而成的次文化因
子,都能直接導入社會意識或是行為的規約之中,並見諸於媒介、社會與閱聽
人文化結構交纏的文化生命,而此即是 Alasuutari (1999)所稱「第三代接收分
26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