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海南农村文化长期滞后之原因
浅述海南农村文化长期滞后之原因
摘要:近年来,海南的广大农村正在开展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与此同时,海南农村文化的落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联系海南的历史和实际,试图从海南的封闭环境、移民素质、小农经济和封建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海南农村文化长期滞后之原因,以便为海南文明生态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南农村;文化;滞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019―02
引言
随着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和中小城镇的文化建设也出现了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中部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文化长期滞后的局面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果这种现象一直都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本文将就海南农村地区在文化上的长期滞后现状做一探源性的分析。
一、环境封闭
封闭的环境是海南农村文化滞后的地理原因。海南岛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南海的碧波之上。据历史考证,海南岛是一个移民岛,自古以来一直接受着来自祖国大陆的移民。也正是这些一批批移民的到来,才创造了今天的海南文化。因此,也就有人把海南的文化称为移民文化。但是,海南岛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又有海洋作为天然屏障,几千年以来几乎使海南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边缘。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因素,使海南不能跟外界进行很好的交流和互相促进,造成了海南文化整体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
首先是黎族(据说是百越的一支),她们大约在三千年前来到这片茫茫的海岛上,当时,他们正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到岛上后,他们只能在沿海的平原上过着原始的狩猎和采集生活。由于地理环境封闭,使他们不能跟外界进行交流和学习,几千年来几乎都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生产和生活一直都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十分落后。据记载,在解放前,有关学者深入海南中部地区调研时,还可以看到当地黎族人民保留有很多原始社会的遗风。如“峒”,愿意是“具有某种血源或地缘关系的人们共同体居住的一定地域”。它原本是黎族原始社会的一种政治组织,但由于黎族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和社会发展缓慢,迟至1950年以前,在今五指山、保亭、琼中等实行合亩制的“生黎”地区,仍然保留着这种原始的氏族组织[1]。同时,这些地区的某些地方还遗留着只有原始社会才有的合亩制、纹身、“放寮”等习俗。
其次是汉族,据有关文字记载,自秦以来就有汉人不断迁入海南,给海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但是,也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海南自古都被视为蛮荒之地、瘴疫之地。这就造成了汉人向海南岛移居变成了一个十分缓慢而且是一个很不情愿的过程。如他们中大多只是为了避开战乱、逃亡流贬、赴边戍守等等[2]。这也就造成了海南一直都是属于人类活动的外围,因此,也就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就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的确,没有很好的对外进行学习和交流就很难取得进步,甚至是徘徊不前,中国明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海南人民也是一样,由于地理位置与世隔绝,造成了海南一直都不能很好与外界交流与学习。因此,也就造成了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必然使海南农村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
二、移民素质
首先,据历史记载,海南历来都被当朝统治者视为:外域、蛮荒之地、瘴疫之地、国防前线等。因此,也就被朝廷当作理想的流贬之地、兵戍之地。如大学士丘浚在《南溟奇甸赋》中写道:“三代之前,兹地在荒服之外,而为骆、越之域;至于有汉之五叶,始偕七郡而入于中国。曼胡之缨未易也,椎结卉服之风未革也,持章甫而适之,尚懵而未之识也。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聚庐托处……。”[3]从丘浚的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海南的居民主要是从大陆迁徙过来的,在他们当中有官员,有商人、有普通移民、有戍边的将士。
据历史记载,虽然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的衣冠之族或流官贬谪陆续被贬来海南岛,但是他们毕竟是少数,况且他们大都在海南呆的时间不长且作用不是很大,如有的贬官不到贬所就被处死了,有的到海南当了几年官便又因为各种原因返回了。总之,这些人对海南文化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十分的巨大。而刚好相反,占海南移民主体地位的是戍边的兵丁、逃亡战乱的移民和流动的商贾。这些人的到来带来了中国大陆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据史书所载:唐天宝(742―756年)以前,汉族进入海南岛的移民计有34 272人,主要来源于中原各地。这些中原移民的成分,有战乱南迁的农民,有历代举家赴琼的朝命职宦,有戍边驻琼的将官和从征兵勇,也有不少贬官谪宦和贸易山客,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