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海参育苗技术及疾病防治
浅述海参育苗技术及疾病防治
【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水产养殖大国,尤其是淡水养殖,近几年来,海水养殖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海产品口味鲜美,愈来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些给海产品养殖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养殖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海参育苗;养殖方法;疾病预防
1 海参育苗
育苗主要技术内容:前期准备工作、受精卵的采集、布卵、幼体培育、稚参的采集和培育、稚参的培育(包括稚参前期培育、稚参后期培育、幼参培育至商品幼参)。
前期准备工作:布卵前5~6d,将育苗大棚的室温控制在23℃左右,目的是将室内的池预热。布卵前一天,将30℃的海水加入池内,4m3水体即可,目的是将池子加热,避免后期加水时导致水温下降太快。布卵当天水温为18℃,将23℃的海水加1m3,将水温调节到21℃。
受精卵的采集与布卵:受精卵以选取饱满、卵黄色、色泽莹亮的为宜。每立方米水体布15万个卵为宜,布卵后每池内泼洒青霉素2mg/L,每3小时搅池1次,当天傍晚镜检发育情况。
幼体培育:当胚胎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选育中上层幼体。注意换水与管理:每天加水1m3,水温24℃,控制水温与室温,防止水温过低影响幼体发育。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7℃,23℃为最适温度,温度低发育迟缓。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海洋红酵母、干酵母、鲜酵母,以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但成本高,已经不适应工厂化养殖模式,现在取而代之的是酵母与螺旋藻。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则刺参幼体易消化不良。投完后搅池1次,使饵料均匀,开口饵料的投喂量(克)按照水体体积(m3)的0.2倍计算,如果5m3水体,投喂量就是5×0.2=1g。在生产中要通过镜检刺参幼体胃的饱满程度而加以调节,一般胃区内饵料占1/2体积即可。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刺参一般不要倒池,因为每一次倒池都会损伤幼体,主要依靠换水来改善水质,每天换水1次,每次加水1m3,直到将池水加满或者投放附着基。为使幼体均匀分布,每隔3小时用翻水板上下翻动池水1次。浮游幼体的培育水温为20~25℃,一般每隔3~4天用虹吸管清底1次,要做到彻底干净,把池底的残饵、原生动物、幼体的排泄物等清除出去,清除后的污物要倒入大桶内,上浮的幼体应移入池内继续培养。
稚参的采集和培育:当20%~30%幼体发育至撙形幼虫时,即可投放稚参附着基。附着基使用波纹板。附着基投放前要用5毫克/升 Vc液浸泡1~2天,然后用刷片机洗刷干净,然后将附着基装好投入池内,附着基在池中是放倒的,这样能更好地附着幼虫。投入附着基后第三天开始投喂海藻粉,主要是鼠尾藻,投喂两天后开始加喂海泥,与藻粉的比例为1∶1,以后逐渐递增至5∶1,3天后开始加入配合饲料,占藻粉比例的30%,以后递增至50%,发育成稚参后减至40%,投入附着基后第四天基本上没有蜉蝣幼虫了开始换水,幼参培育采用流水方法来改善水质,一般每天流水1次,每次1小时,每天的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3倍,并在水温较高时增加流水量,此时要注意稳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当低于3.6mg/L时,稚参会出现病态,当、低于1.0mg/L时稚参会大量死亡。由于投喂时间过长,育苗后期要注意搞好培育池的清底和稚参的倒池,并视情况进行稚参的筛选,并分期出池,以利于个体小的稚参迅速生长。
2 海参疾病预防
2.1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该病在山东省蓬莱、长岛、胶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发病症状主要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素―伊红染色发斑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l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烂边病的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生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2 烂胃病
该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其死亡率高达90%。发病症状主要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发病。防治措施: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