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药动学幻灯片医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些药物经代谢后转变成有毒性的代谢产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代谢为对肝脏有毒性的羟化物); ●某些水溶性高的药物,在体内也可不转化,以原形从肾脏排泄。 * . 1. 药物代谢反应:一般分为两相。 第一相:包括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药物在结构上生成一个或多个活性基团(-OH,-COOH,-NH2等); * . 第二相:结合反应。经第一相代谢的药物在相应基团转移酶催化下与内源性结合物(如葡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等)结合成甲基化或乙酰化产物,极性增高,水溶性加大,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最后经肾脏排出体外。 * . 2. 代谢场所和代谢酶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主要代谢酶是存在于肝微粒体的混合功能酶系统,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和结合酶。 * . 其中最主要的氧化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也称单加氧酶系或细胞色素 P450,此酶系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其结构与血红蛋白相似,有以 Fe2+为中心的血红素。由于与CO结合后的吸收主峰在450nm处,故名 P-450酶系。 * . 肝药酶的作用特点: (1)专一性低,能催化200多种化合物。不像单胺氧化酶只氧化单胺类,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只破坏儿茶酚胺。 (2)活性有限,达到极限后则数种药物间会发生竞争性抑制现象。 * . (3)个体差异大,除先天遗传性差异外,还受年龄、营养状况、激素功能、应激反应、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4)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抑制。 * . 3. 酶的诱导与酶诱导剂 指有些药物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活性增强,称酶诱导剂。药酶诱导作用可解释连续用药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受性、停药敏化现象、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差异、个体差异等。 * . 常见的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酰胺咪嗪、苯妥英钠、利福平、乙醇、水合氯醛、甲丙氨酯等。这些药物影响本身及其他药物的作用,在临床合并用药时应注意。如苯巴比妥,合并应用双香豆素时,则因肝药酶活性增强,加速了对双香豆素的灭活,从而使双香豆素作用减弱或疗效降低。 * . 4. 酶的抑制与酶抑制剂 有些药物如氯霉素、异烟肼、雷尼替丁、保泰松、对氨基水杨酸等抑制肝药酶活性,使药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升高,称肝药酶抑制剂。 * . 如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与苯妥英钠合用,则因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苯妥英钠的代谢作用减弱,使苯妥英钠疗效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 * . 四、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一)肾排泄 有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两种排泄途径。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有: * . (1)尿液pH,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再吸收少,排泄快;在酸性尿液中再吸收多,排泄慢。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如苯巴比妥为弱酸性药物,应用碳酸氢钠后,由于尿液碱化,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度大,使苯巴比妥在肾小管中不能重吸收,加速了苯巴比妥的排泄,从而达到解毒目的。 * . (2)近曲小管分泌: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且需要载体,同类药物之间存在着竞争性抑制现象。如有两个分泌机制相同的药物合用时,可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如青霉素和丙磺舒两者可竞争分泌机制。 (3)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较慢。 * . (二)胆汁排泄 许多药物经肝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经门静脉回到肝,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 (三)其他 肺(挥发性药物和气体)、乳腺排泄、唾液、泪水或汗液排泄等。 * . 第三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意义 体内药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称为时量关系。非血管途径给药的药一时曲线,一般可分为三期:潜伏期、持续期及残留期。 * . 1. 潜伏期是指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的一段时间,主要反映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静注给药一般无潜伏期。 2. 药峰浓度(Cmax)是指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且通常与药物剂量成正比。 * . 3. 药峰时间(Tmax)是指用药后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4. 持续期是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其长短与药物的吸收及消除速率有关。 5. 残留期是指体内药物已降到有效浓度以下,但尚未从体内完全消除。 * . * . 二、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 1. 同一药物经不同途径给药,药一时曲线不同。不同给药途径的潜伏期、Cmax、Tmax、药效持续时间均可有明显差别。 ●潜伏期 静注后通常可立即见效,无潜伏期,作用维持时间相应较短。 * . ●当改变给药途径时,药一时曲线上升段的斜率不同:吸收快时,斜率大;吸收慢时,斜率小。 ●药一时曲线的降段,反映药物从体内的消除速率。消除快的药物,下降坡度大;消除慢的药物,则较平坦。 * . ●Cmax的高低和Tmax的长短,可比较直观地反映药物吸收程度的大小和吸收速度的快慢 2.给药剂量的大小和分布情况,亦可影响药-时曲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