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精选

PAGE PAGE 3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精选) 论语卷·论道德 本节共选录五章,第一章是曾子以忠恕来阐释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第二章是孔子叙述人类道德善性的普遍性;后三章谈巧言、道听途说、乡愿。都是人类行为中的似是而非者。除了勉人向善之外,还告诫人不可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善害德。    (一) 《里仁》第四·一五  章旨: 曾子以“忠恕”来解释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析论 “道”是最高的理想或方法,因此它的内涵比较复杂。孔子心中最高的道是“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来对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工夫,人人可以尽力。因此曾子以“忠恕”之道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应该是很适切的。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说:“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把“恕”看成是可以终身行之的德行,正好和本章相互阐发。    (二) 《里仁》第四·二五 章旨 孔子以为有德的人必定不会孤立。   析论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人。因此有德的人必然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亲近。孔子身处乱世,诸侯以力相尚,社会唯利是从;孔子修身行道,因此有三千弟子向他学习,贤者有七十二位,(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说明了“德不孤,必有邻”。  《易经·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类追求义理因志趣相同而相聚,万物也因本质不同而分别群聚)《易经·乾卦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音色相同的乐器会互相响应,脾性相同的人物会互相吸引)这都说明了有德者必不孤的道理。        (三) 《卫灵公》第一五·二七   章旨   孔子戒人不要巧言,要小处能忍。   析论   “巧言”,不只是“聪明巧妙的话”,而是指表面上冠冕堂皇,悦耳动听,背后却是充满了权谋私利的话,因为它表面上冠冕堂皇,和发乎道德良知的话无法区分,久而久之,它会一点一点地腐蚀人们的道德良知。巧言说多了,说的人也会养成一种取巧弥缝的习气,凡事不从正面去做,道德良知就一天一天败坏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历史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要去攻打彭越时,告诉部下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汉军怎么挑战,都不要理他。我在十五天内一定杀了彭越赶回来。”项羽出去几天后,汉军天天派人挑战,辱骂曹咎,曹咎忍受不了小辱,于是出兵和汉军大战,结果大败一场。等项羽十五天后回来时,大司马曹咎已经兵败身亡了,项羽也如鸟折翼,实力大损。相反的,三国时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对司马懿百般羞辱,但是因为司马懿能忍,所以诸葛亮总是粮尽兵疲,无功而返。这就可以看出“忍”对成就大事的重要了。    (四) 《阳货》第一七·一四 章旨 孔子认为随意听信或传播无根之言,是有道德者所不为的。  析论 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于耳,出于口,没有经过心的思索或判断,因此,纵然听到善德,也不能为己所有,其德终无可成。这是从对自己修养道德这一方面来说的。   从对别人这一方面来说,道听途说,未加求证,便跟着传播,往往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那是不道德的。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听消息,搁下不确定的,谨慎地说出确认的部分,过失便能减少。)(《论语·为政》第一八)经过“阙疑”、“慎言”的筛汰之后,便不易在德行上造成遗憾了。   《战国策》有“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的典故,都是这种道听途说有名的例子。一个人如果轻易地就听信未经查证的流言,那就距离“德”太遥远了。    (五) 《阳货》第一七·一三   章旨   本章是写孔子对是非不分之徒的批判。 析论   乡愿,是一种看起来很忠信,做事好像很廉洁,似乎没有什么缺失的人。他对任何人都不肯批评,对任何事都没意见。他做人做事非常圆熟,不得罪任何人;反过来说,一乡的人对他也没有批评,好人说他好,恶人也说他好。这种人会把人类社会弄得是非善恶不分。因此孔子对这种人很憎恶。《孟子·尽心》章句下说: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旨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乡愿这种人,“要数说他的不是,却很难说得出;要批评他的过失,却也找不出。这种人完全和流俗同化,迎合污浊的社会。看起来像很忠信,行为像很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也自以为是,但是这种人永远不合尧、舜之道”,所以这种人是“德之贼”。古今中外,乡愿到处都有。但是,如果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