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北黄土区窑洞景观及其文化内涵剖析
陕北黄土区窑洞景观及其文化内涵剖析
[摘要]本研究从穴居文化继承性、民居建筑特色、人文风俗活动、地域窑洞建筑景观差异比较几方面完成资料搜集和整理,归结出窑洞文化继承的重要性。研究以窑洞作为景观载体,实现对黄土区民俗活动、民居特色、艺术鉴赏等旅游审美要素的整合,为黄土区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对陕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同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问卷结果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得出窑洞进入西安旅游市场的可行性,探讨窑洞旅游产品的出路。
[关键词]陕北黄土区 人文风俗 旅游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74-02
引言
窑洞,以其独特的建筑构型和功用价值作为陕北黄土地区特有的民居景观,其旅游文化内涵挖掘有着诸多欠缺,在现有景区开发中也多居从属地位。因此,以窑洞为载体作为人文民俗项目,实现其参与性与表演性,是一条可行的探讨思路。
一、穴居文化的继承性
通过对文献资料记载的研究,笔者总结了穴居文化的历史沿迁历程。黄土高原上原始穴居――窑洞的产生是黄河流域的先祖们为了抵御风寒雨雪,保护群落生民不受野兽毒虫侵害而建造的;到了青铜器时代,人类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的阶级社会,古人尝试着在向阳坡和沟坎崖上,利用黄土的松软粘结的特性向里挖洞,这便是最早的“横穴居室”;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集中到土地平坦肥沃、水源丰沛充足的平原地区,于是便诞生了“竖穴居”的形式;秦汉以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产生了大量的砖窑与窑院。
二、窑洞民居建筑特色
窑洞作为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房屋建筑形式,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天人合一”是其典型风格。其建造需要有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前提,同时要求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条件。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此外,民居建筑的装饰是以建筑实体为载体,分布在建筑的各部位和各构件上,使建筑空间形象更加丰富和完美,不同于其他民居单一、朴素的特色。
三、人文风俗活动
(一)剪纸
剪纸又称窗花,历史悠久,内容多为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之类,分为陕北剪纸、甘肃庆阳剪纸和河南陕县剪纸,其中以陕北剪纸造诣最高,剪纸式样丰富,美观生动。
(二)刺绣
刺绣分为顺袋子、钱夹和鞋垫。顺袋子是在人们婚嫁中重要的礼物;钱夹是在两块布上绣各种图案,增加了审美的雅趣;绣鞋垫在陕北极其普遍,图案多样。
(三)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秧歌的领头人叫伞头,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
(四)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黄土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五)陕北三鼓
陕北三鼓包括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其中宜川胸鼓也称花鼓,吸收了大量戏曲中的动作,造型和场面变化美观,风格新颖。
四、地域窑洞建筑景观差异比较
陇东窑洞区以靠崖容、地坑院为主;陕西窑洞区集中在延安、米脂、榆林等县市,以砖石窑居多;晋南窑洞区包括山西省的绝大部分,最有代表性的窑洞民居应数碛口古镇的民居村落和后沟景区的古村落;豫西窑洞区分布在郑州以西、黄河以南、伏牛山以北的县市中,这一地区各种形式的窑洞发展齐全;冀北窑洞区分布在河北省的西北部,在抗日时期发挥过巨大功用;宁夏窑洞区分为窑洞式和半地穴式两种。经专家考证窑洞起源于宁夏。
五、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众多民俗文化已渐渐被人们遗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如将这些民俗活动作为一种娱乐表演形式,在旅游景点免费向游客展示,将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对于剪纸、窗花等那些正逐渐退出人们视线的物质民俗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包装为一种家居装饰品,引领一种在现代化都市里返璞归真的时尚装饰文化。
对此,笔者在西安市开展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男性受访者为58%,女性受访者为42%。调查对象来自全国16个省份,包括福建、江苏、内蒙古、湖南等,其中以陕西省最多。结果统计如下:
在对窑洞的了解程度的问题调查中,超过49%的受访者对窑洞只是一般了解,有2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说明对于窑洞的宣传亟待需要。
在受访者中,超过60%的人希望了解窑洞。对于我们列举的各种民俗文化,平均都有了解,其中剪纸的比例相对最高,约占22%;而对于比较感兴趣的民俗文化,也属剪纸所占比例最高,约26%,其次是刺绣,约20%,其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