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处理格式-五南图书.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书处理格式-五南图书

文書處理格式 文稿內容順序 篇首:含篇名、作者姓名及服務機構、摘要及關鍵詞。 正文 註釋 參考文獻 審查資料:含各次稿收件及審查通過日期與責任編輯姓名。 作者簡介:含最高學歷(畢業學校、學位、及專業領域)、現職、通訊地址、郵遞區號、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地址。 英文資料:含英文篇名、作者姓名及服務機構英譯、英文摘要與英文關鍵詞。 內文格式 篇首 篇名居中齊頂,若有副題置第二行,主題與副題間為冒號,置第一行末。 作者姓名及服務機構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摘要及關鍵詞左右均空二字, 摘要以一段為原則,開始的第一字前再空二字。關鍵詞與摘要間空一行。 (二)標題 各層級標題選用次序為:一、(一)、1、(1)、a、(a)。 第一級標題居中,第二級標題齊左,第一及第二級標題均省略序號,且上下各空一行。連續有二級標題時,中間只空一行。 第三級以下標題隨文(第一個字前空二字),上下不空行。 正文第一行省略緒論、導論、前言等標題。 標題若逢頁尾最後一行,應移至次頁首行。 註釋及參考文獻標題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審查資料及作者簡介標題齊左,上下各空一行。 獨立標題不附標點符號。 (三)分段 1.分段原則為單句不成段,單段不成節。 2.每段每一行第一字前空兩字。 (四)引文 1.引用原文時,兩行內之短文可逕入正文,外加引號,並於引號後括號內標明出處或頁次。 2.如所引原文較長(超過二行),可另行節錄,引文前後加引號,上下各空一行,每行左右各空二字,每段開頭再空二字,並於引號後括號內標明出處或頁次。 (五)標點符號:請用新式標點符號。「 」(引號)用於平常引號,『 』(雙引號)用於第二級引號(即引號內之引號);《 》用於書名,如《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用於論文及篇名,如〈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惟在正文中,古籍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淮南子,天文篇》。 (六)簡稱:可使用已經約定俗成的簡稱。尚無約定俗成的簡稱,則第一次使用時須用全稱,並以括號註明其後之簡稱。 (七)外文名詞:外國人名及外文專有名詞均請使用慣用之譯名,並於第一次使用時以括號標註原文。若無慣用譯名時,可逕用原文。 (八)製圖與製表 1.圖或表之製作,須在圖或表比文句更能表達文義時方為之,且圖或表之編號及內容須在內文中以文字說明。 2.圖標題及表標題之編號均採阿拉伯數字,圖標題與說明文字皆置於圖形下方。表標題則置於表上方,若有註記或說明以較小字體(8級)置於表下方。說明中的統計符號(如p, n等)為斜體字。 3.圖或表置於文內首次出現該圖號或表號之當頁或次頁,圖或表上下各空一行。 4.圖內之符號與文字應配合圖形之尺寸比例,字體不宜過大,以能清楚辨識為原則。 5.圖或表中文字用簡稱。若簡稱尚未約定俗成,或未曾在正文中出現, 則須註記全稱。 6.表採開放格式,左右不畫直線。 7.表中若有數字,小數點後取二位。 (九)誌謝及註釋 1.誌謝詞應以註釋方式撰寫,並與其他註釋混合編號。 2.註釋號碼,請用10級數字上標,如(1)。如在正文中,置於句尾,標點符號後。如係引文,則置於引文末頁次括號後。 3.註釋附在正文後,每註另起一行,按編號順序排列。 參考文獻 正文後應附全部參考文獻之完整出版資料,文中引述者必須列入參考文獻,文中未曾引述者不可列入參考文獻。中文與日文文獻(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列)置於西文文獻(依作者或編者姓氏字母排列)之前。作品年代皆以公元標示。西文文獻之作者如為華人,則應儘量在括號內附加中文姓名。各類文獻之體例如下︰ (一)中文專書 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經澤(主編)(1991):《社會學中國化:中國大陸學者的討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羅哲思(Rogers, C. R.),宋文里(譯)(1961/1990):《成為一個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二)中文論文 吳瑞屯(1990):〈中文辨識歷程的個別差異分析〉。《中華心理學刊》(台灣),32卷,63-73。 張雨新、方 新(1990):〈大學生應付策略的適應性與身心症狀〉。《心理學報》(大陸),22卷,217-223。 李美枝(排印中):〈從有關公平判斷的研究結果看中國人之人己關係的界限〉。《本土心理學研究》(台灣),1期。 沈德燦(1993):〈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幾個問題〉。見李慶善(主編):《中國人社會心理研究論文集》。香港:香港時代文化出版公司。 丁興祥(1992):〈中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