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阳县常见桑树病害发生与防治
元阳县常见桑树病害发生与防治
摘要 桑叶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桑树病害常导致桑树抗病力下降,桑树长势弱,树龄缩短,生长发育不良,桑叶产量降低,品质变劣,进而影响养蚕数量。本文总结了元阳县片区内3种常见桑树病害的病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以期为当地蚕桑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桑树;病害;发生;防治; 云南元阳
中图分类号 S88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1-0126-01
元阳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无一平川,常年雨水多,湿度大,温差大,低温高湿,阴雨连绵。受气候条件影响,当地桑树病害普遍发生。近年来,元阳县片区桑树病害呈大发生趋势,部分桑田发病极严重,损失达到80%以上,严重影响了蚕农的生产效益和养蚕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不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桑树病害进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桑褐斑病
1.1 病害症状
桑褐斑病俗称烂叶病、焦斑病。病斑可发生于桑叶正背两面,初期呈水渍状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多角形[1]。病斑轮廓明显,内部为淡褐色,边缘为暗褐色,其上环生粉质块状分生孢子,呈微红色或白色。干燥时病斑中部常开裂,或融合成大病斑,后叶片焦枯、脱落;湿润时病斑吸水腐烂穿孔,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桑叶成片腐烂、脱落[2]。
1.2 发病规律
桑褐斑病属真菌病害。病原物分生孢子属粘隔孢胞,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梢部病疤上越冬,翌年春暖越冬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风雨或昆虫传播至桑叶上并从气孔入侵[3]。元阳片区7―9月是桑褐斑病发生危害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在遇低温多湿、阴雨连绵、日照不充足的情况下发病较严重。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一是及时清除病原。桑叶感病后,应立即组织蚕农摘除病叶,并集中处理(深埋或作堆肥),以免病原进一步扩散。二是加强桑园管理。雨季低洼桑园及时开沟排水,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适时冬耕,翻埋病叶,减少菌源。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减轻发病[4]。
1.3.2 药物防治。夏季桑园10%~20%叶片上有发病症状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隔10 d后再用药1次[5]。发病严重的桑园,可在晚秋养蚕结束后喷0.6%~0.7%波尔多液;春季桑树发芽前全面喷洒4~5°Bé石灰硫磺合剂1~2次,以杀灭病菌。
2 桑疫病
2.1 病害症状
桑疫病俗称烂头病,主要以桑树新梢和嫩叶受害,有缩叶型和黑枯型2种类型。缩叶型桑疫病,发生在嫩梢或嫩叶上,侧叶散生油渍状圆形病斑,病斑逐步扩大为黄褐色[6]。周围梢褪绿变黄,随嫩叶长大,病斑坏死穿孔、叶片缩皱,进而脱落,常在叶背的叶脉形成病斑,初呈黄褐色,最后变黑,导致叶面反卷。黑枯型桑疫病,叶片呈褪绿转黄的不规则多角形病斑,新梢烂头,并向枝条中下部蔓延[2]。在枝条表面形成稍隆起的点线状黑褐色病斑,粗细不等。
2.2 发病规律
桑疫病属细菌病害。病菌在桑树枝条、冬芽活组织以及土壤中的腐残枝上越冬。翌年春暖后病原细菌大量繁殖,侵染新萌发的芽和叶[4-5],造成芽叶发病,成为早春初侵染源。当温度、湿度适宜时病斑部溢出菌脓,经昆虫、风雨、枝叶等接触后传染到嫩梢或嫩叶上,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进行再侵染[2,6]。高温多湿、多风雨的季节利于桑疫病的发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偏施或过施氮肥发病重。
2.3 防治方法
2.3.1 ?r业防治。一是杜绝病源。发病初期,剪除少量病叶、病梢,并带出园外烧毁。冬季剪去病梢,春季发芽及夏伐后及时剪去病枝、病芽。二是加强桑园管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桑园气候条件,不偏施氮肥,防止桑叶徒长。
2.3.2 药物防治。发病早期,先剪除病叶、病梢,再喷药防治。喷施土霉素1 200~1 800片/hm2进行防治,隔4~5 d再喷1次,连喷2次;或用15%链霉素与1.5%土霉素混合液的500倍液对嫩梢叶进行喷雾防治,隔7~10 d再喷1次;或用农用链霉素喷施,3~5 d连续喷施2次;或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同时用其500倍液灌根防治[2]。
3 桑里白粉病
3.1 病害症状
桑里白粉病又称白粉病、白背病。发病初期,有白色细小霉斑散生在中下部老叶背面,后逐渐扩大,甚至连接成片。霉斑表面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呈粉状。后期在白色斑上出现闭囊壳[3],呈黄色小粒状,并由黄色转橙红色再变褐色,最后呈黑色时,白色粉霉消失[5]。
3.2 发病规律
病菌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