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区域城市性与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
区域城市性与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区域的“城市性”,对城市化涵义作出新的认识。考察中外城市化的演变史发现,城市化道路有两种类型: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方向,应该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 区域的“城市性”城市化 发展道路
作者程必定,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院长,原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合肥230051)
在我国,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新型城市化概念也随之出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也就纳入政府的决策议程和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近十年来,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不少问题,也就很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中国应走什么样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为此,本文先引入了区域“城市性”新概念,对这个问题试作探讨。
一、区城的“城市性”:城市化涵义的新认识
我们知道,在有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地表空间,总是存在着乡村和城市两大空间聚落,乡村与城市的特征完全不同,因而形成了城乡差距和“二元”结构。我们把乡村的综合特征概括为“乡村性”,城市的综合特征概括为“城市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高集聚地,城市在发展中既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城市性”程度,又会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农村地区会逐步退化“乡村性”、生长“城市性”。这样,整个区域就会具有“城市性”,城乡差距会逐步缩小,“二元”结构也会逐步消解。显然,“城市性”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由此可以认为,所谓区域的“城市性”,是表示一个区域在发展中形成的综合特征巳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制度、管理及观念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二元”结构走向消解。在这样的区域,人们在乡村生活,也会分享城市化的成果,这样的区域就是具有“城市性”的区域。
显然,“城市性”是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引入“城市性”这个概念,可以从新的视角理解城市化的深刻涵义,给城市化定义作出这样的新表达:即所谓城市化,是在有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区域,城市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以区城“城市性”概念给城市化定义,突出了城市化的演变主线。中外城市化发展史表明,提升“城市性”是任何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演变主线,可以看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城市性”都处于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在农村地区,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重要的是乡村经济社会结构会逐渐转型,“乡村性”会逐步弱化乃至消失,“城市性”会逐渐生成乃至不断提升。在城市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发展,城市本身的“城市性”也会逐渐提升,这种提升既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又表现为对周边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的持续增强。这样,城市化的发展会不断提高区域的“城市性”,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城市化地区。
以区城“城市性”反映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对更新城市化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的城市化理论所主张的,是城市的“单一”发展,由此而出现了两个重大缺陷:一是只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忽视农村地区提高“城市性”的可能性,有人甚至提出“农村消亡”的主张。实际上,只要有农业的存在,农村是不会消亡的,农村所消亡的是它的“乡村性”,成长的则是它的“城市性”。二是只强调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忽视了城市本身“城市性”的提升,有人甚至认为,当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很高程度,比如80%以后,城市化就会中止。实际上,即使到了这个程度,城市化还会持续的,因为“城市性”的提升是不会中止的,只要人类不停地追求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城市性”的提升就不会中止,中止的应该是追求城市“单一”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实际上,中外学界已经注意到城市化发展的这种特征,有些学者对城市化的解释,与提升区域的“城市性”很有相似之处。比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L?沃恩强调城市化对乡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指出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日本著名社会学家矶村英一拓展了城市化的涵义,把城市化分解为“形态的社会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②。美国城市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的见解更为深刻,提出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即既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即物化的实体性城市化过程,又包括城市化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即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过程。弗里德曼称前者为城市化I,或狭义的城市化;后者是城市化Ⅱ,或广义的城市化。。在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周一星强调城镇化,认为“城镇化是乡村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