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南子中音乐表演艺术论
《淮南子》中的音乐表演艺术论
摘要:《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集汉初黄老思想之大成的学术著作。《淮南子》各篇中均论及音乐,涉及到音乐中的诸多矛盾关系和审美意识。其中关于音乐技法的论述较为丰富,强调音乐表演中技巧及其训练的重要性以及表演中要“中有本主,以定清浊”,要“情动于中”、“得其君形”这些论述对当今的音乐表演艺术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从《淮南子》中的音乐表演技巧及其训练、音乐表演中“技巧”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论”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透过《淮南子》这部著作全面揭示我国汉初音乐表演艺术思想。
关键词:《淮南子》;音乐表演;技巧;情感;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031-04
一、刘安与《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招集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集汉初黄老思想之大成的学术著作。
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其父刘长是刘邦的私生子。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刘恒把汉初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辖境15个县,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凤阳、滁县以西,河南唐河以东的江淮之间的广大地区。据《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孝文八年,刘长之子刘安被封为阜陵侯;十六年,“上怜淮南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早夭,乃徙淮南王喜复王故城阳,而立厉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之: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
刘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21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很尊重他。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淮南国应该是汉初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淮南子》是继《吕氏春秋》之后秦汉道家的重要学术著作,《淮南子》成书于建元二年(前139年)之前。它“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融黄老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战略战术等各家思想精华。关于此书,汉高诱《叙目》说:“(安)于是遂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8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光禄大夫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于此可知其作者、主旨及书名之由来。”
《淮南子》各篇中均论及音乐,思想十分丰富,涉及到音乐中的诸多矛盾关系和审美意识。近年来,专家学者在对《淮南子》所蕴涵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取得诸多学术成果,对著作中音乐技法的论述也有所见,但对著作中音乐表演艺术的专论尚未见到。本文意在归纳散见于《淮南子》中的音乐技法方面的论述,梳理《淮南子》关于音乐表演艺术的思想脉络,主要从《淮南子》中的音乐表演技巧及其训练、音乐表演中“技巧”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论”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透过《淮南子》这部著作全面分析探讨我国西汉初期关于音乐表演技术的理论与音乐表演思想。
二、音乐表演中的技巧及其训练
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音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在这一物化过程中,表演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技巧对于表演而言既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淮南子》首先肯定乐器演奏中“人”与“物”,即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的密切关系。
《诠言训》云:“鼓不灭于声,故能有声;镜不没于形,故能有形。金石有声,弗叩弗鸣;管箫有声,弗吹无声。”
意思是说,因为鼓不会藏声,所以才能有声;镜子不会隐没人形,所以才能照见形体。金钟、石磬可以发出声音,但如不敲击,便不会发声;用管和箫可以吹出音调,但如果不用气息吹动,它自身是不会发出声响的。这段论述不仅指出了鼓与镜的自然属性,而且强调了演奏者在使用金钟、石磬、管、箫等乐器发声的主观地位以及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诚然,好的演奏者对乐器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甚至是非常苛刻的。因为一件称心的乐器更能够展示其精湛的演奏技艺,使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更能够得心应手甚至是超常地发挥。但是,如果没有精湛的演奏技艺,那么即便是为其提供上等的乐器,他也不能进行很好的艺术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