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洱对赣茶振兴启示
“普洱”对赣茶振兴的启示
[提要] 当前,云南普洱茶的火爆用“全民普洱运动”来形容是一点不为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样有着悠久产茶历史的赣茶却发展步伐不快。普洱茶的成功经验对赣茶的振兴有着不少的有益启示:应提高对赣茶振兴的重视程度;应加快推进赣茶企业集团化经营,实施名牌战略;应着力创新市场营销策略;应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江西茶叶产业的对外合作;应充分挖掘赣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等。
[关键词] 普洱茶;赣茶;茶产业;启示
2007年4月6日~15日,笔者参加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茶文化重点学科组赴云南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期间重点就普洱茶在近年的兴起问题参加了思茅市改名普洱市庆典、徒步考察了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千年古茶树、重走了茶马古道、参观了普洱茶(集团)公司的生产车间及其板山茶叶基地、拜访了相关茶业界人士、查阅了部分有关普洱茶的图书资料。使笔者对普洱茶在近年的兴盛有了切身感受与体会。
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江流域,即今的思茅市(已改名为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据《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府志》等史料的记载,蜀汉时期澜沧江中游两岸即有茶树的人工栽培,距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这一带历史上曾为普洱府管理之地,其茶因之命名,元朝时被称为“普茶”,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近几年来,用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先生的话来说,由于天时,即盛世兴茶的历史规律所决定,正如唐朝和清朝兴盛时期茶文化兴盛一样,目前我国人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迈入小康生活,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文化、健康和生理上的休闲要求,茶文化的兴盛势在必然;地利,即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普洱茶特殊的品质,普洱茶除了具备其他茶对人体健康的功能外,更有暧胃、消食、清脂的独特功效。此外,普洱茶因其制作工艺的独特,可以较长时期保存,其内在口味、品质会因岁月的变化而发生神奇的变化,号称“可以喝的活古董”,具有保健功能、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备受世人青睐;人和,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云南省委、省政府抓茶叶商品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三个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再加上巧妙而得当的宣传,使得普洱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一是产量、产值及价格增长迅猛。2005年,普洱茶为云南GDP贡献了近30亿元。另据昆明海关统计,2006年云南普洱茶出口2282吨,创汇1316万美元。据悉,普洱茶出口均价由2005年每吨4248美元上涨到2006年每吨5766美元,每吨上涨了1518美元,涨幅达35.7%。普洱市目前茶园面积达到240万亩,2006年全市茶叶总产量4.83吨,茶叶总产值15.1亿元。2007年普洱茶的价格比2006年就高了两三倍。每公斤普洱班章茶在2006年7月仅要27~30元,到现在已是涨至1800元。当地茶农都说,一斤茶可换一台电视机了。更有甚者,云南勐海茶厂1988年出产的“7542青饼”,当年仅卖几元一个,现在已攀升至4000元以上。在2006年的广州茶博会上,一饼茶拍出了120万元的天价。
二是参与者众。一方面是从事普洱茶产业的人数众多,用“全民普洱运动”来形容似乎一点也不为过。以普洱市为例,该市260万人口,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从事普洱茶产业;另一方面是经营、收藏者人数众多。在云南昆明号称亚洲最大的雄达茶叶市场内,有着几百家茶庄,卖的基本是普洱茶。仅广东东莞就有超过200万人次收藏普洱茶。据说在中山、顺德等地,有些人家起码存放了10吨以上的普洱茶;再一方面是普洱茶消费者人数众多。2003年,云南其他地方可能还只有2000人在喝普洱茶,而目前普洱茶消费者则达到了8000万。
三是围绕着普洱茶的各类活动多。一方面是出版的书刊多,建立的网站多,近年出版的有关普洱茶历史、文化、收藏、加工种植等方面的书刊不下上百种,各种各样的普洱茶网站也有二、三十家;另一方面是媒体的宣传十分热情,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站等对普洱茶从物质到精神,从经济到文化进行着一波又一波的系列报道;再一方面是各类普洱茶文化节、论坛层出不穷,仅普洱市从1993年到2007年就举办了八届中国普洱茶文化节。2007年4月10日第八届中国普洱节在普洱市刚刚闭幕,4月12日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又拉开了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的帷幕……。
与云南一样,江西产茶历史悠久,据《庐山志》记载,僧侣在庐山栽种茶树,焙制茶叶,距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此后,赣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唐代,江西有7州40余县产茶,为当时中国七大茶区之一,南宋绍兴末年(公元1162年),江西茶课463万余斤,居全国第一,明清时期,江西茶乡遍布,名品溢出,1905年所产的“宁红”号称“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