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字千金一名惊人-宁化在线.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字千金一名惊人-宁化在线

PAGE PAGE 2 附件1: 征 名 表 姓名 性别 职业 联系号码 桥 名 1. ①注解和释义 ②创意说明 2. ①注解和释义 ②创意说明 2015年 月 日 附件2: 宁阳八景 宁化旧时别称“宁阳”、“翠城”,“宁阳八景”之说由来已久。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就读于国民党黄埔军校的宁化城关耄耋老人伊岫云,经对历史资料的归纳整理,对宁阳八景进行了重新排名,依次为:翠华春晓、寿宁夜月、南岭清秋、龙门长桥、草苍古迹、东山古渡、西溪返照、圣水清泉,影响较为广泛。 “翠华春晓”描绘了翠华顶的春夏景色。黄槐开诗云:“城上青山展翠华,郁葱佳气望中赊。绿因阒英消残雪,红出扶桑绚彩霞。秀色渐吞千佛寺,晴光初映葛人家。况当债跸开黄道,乐事年来未有涯。”翠华顶位于县城北门2里许,为“邑之镇山”,是一道拱卫县城天然屏障。李世熊《宁化县志》记:“苍然端秀,展护邑后。是则邑之镇山矣。是山四时苍翠,春夏之交,佳禽唱和,蓊薆而菲郁。”古时满山大树参天,立于山项,远望郁郁葱葱,春夏鸟语花香,四季景色宜人。翠城风光尽收眼底。 “寿宁夜月”抒写的是宁化夜景。寿宁桥的前身是阜通桥,建于元丰间年间(1078—1084年),为木桥,不久被洪水冲毁。此后屡毁屡建,先后取名阜通桥、万宝桥、寿宁桥、永慈桥,康熙二年(1663年)重建后复名寿宁桥。寿宁桥全长28丈,构造独特,三孔四墩,其中,河中两墩采用“睡木沉基”的方法,最底层平排列放大口径松木,上面以花岗岩条石砌成上游尖、下游平,尖处上翘的老鸦嘴船形墩。北岸靠城墙一侧第一孔为单曲石拱桥,宽约2丈,旁设防护石栏,中间以条石砌磴。第二孔和第三孔为石墩木梁桥。桥面建架瓦屋,头尾两端的牌楼屋顶为五脊顶,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每到晴天月圆之夜,立于北岸第一孔石拱桥下,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动人,水中一个月亮波光粼粼,而倒映在拱桥穹底的圆月,则随着溪流碧波荡漾。一眼观三月,相映成趣。 “南岭清秋”反映的是南山美景。黄槐开诗云:“南岭秋风日夜清,芙蓉卓秀对孤城。山深雾豹文将变,天净霜鹰眼倍明。万里京华勤北望,千家禾黍乐西成。凭高谩笑雕鸠辈,踯躅蓬蒿过一生。”南岭指南山,主峰碧云峰,南山主峰耸峙,旁峰尖如笔架。(清)李世熊修纂《宁化县志》记载:“中峰特耸,旁峰小锐,若笔架然。下有流水,萦带琮琮。”北宋天圣年间在山底始建“南山寺”,明永乐年间重建,主体建筑由“四殿五堂”即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和禅堂、法堂、功德堂、客堂、五观堂等组成,仅寺田就有50多亩,常住僧人最多时达百余人,四时香火不断,信众络绎不绝。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进士出身的县令唐世济有感而发,赋诗曰:“凌空如御五云车,叠翠纷纷拥岫斜。日落半含西岭树,飞泉时带武陵花。平川大陆连千顷,独倚孤城俯万家。何处梵钟催早旭,分明帜树赤城霞。”诗中南山秋日美景跃然纸上。 “龙门长桥”盛赞龙门桥胜景。黄槐开诗云:“功成依旧傍龙门,平政应知德茂存。影落空中垂玉□,势雄海上涌金鲲。九衢车马凭来往,百里烟霞受吐吞。惟动当年题柱客,春风桃浪涨新痕。” “龙门桥”旧名“龙津桥”,宋代始建,为简易木板桥,跨西溪南北两岸,在县治东南2里许(今城区龙门桥附近)。从南宋宝佑一年到清同治八年(1253—1869年),因山洪水害,曾七建七毁。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由时任宁化知县郑瑄令邑人伊彦忠为首重建成屋桥。“龙门长桥”指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由时任宁化知县唐世济主持重建的屋桥“龙门桥”。此次重建“龙门桥”石砌桥墩13座、上建屋桥84间、长72丈,是古代宁化最长的屋桥。知县唐世济(1570-1649年)曾作《龙门桥略记》,赞曰:“晴则朝阳暮霞,金紫相射;雨则溪云山霭,苍翠交驰。使近而凭栏,远而凝眸者,恍惚五城十二楼。而回瞻城郭,郁郁葱葱,俨然雄峙其上。” “草苍古迹”指的是宁化一座著名古建筑,刘子立、阴兴雍均取名为“草仓遗迹”,黄槐开称“大忠祠”。其诗云:“丞相祠堂寄草仓,壁间留句照斜阳。一麾出守三持节,千载行人几断肠。蝉咽暮云悲旧国,马嘶寒雨立空廊。采频荐罢空回首,山鸟无声水满塘。”。“草仓祠”又称“草东庙”,位于县治西3里许(今翠江镇小溪村屠宰场一带),专祀“草仓神”长孙将军,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嘉祐年间赐额“显应”,更名为“显应庙”。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时任平章政事(即宰相)李纲路过“显应庙”并稍作小憩,在寺墙上题诗曰:“不愁芒屦长南谪,满愿灵旗助北征。酹将一杯揩泪酒,烟云何处是三京。”邑人将其诗及其叙刻于石碑,因诗中有“揩泪”二字,故将此碑称为“揩泪碑”。明嘉靖年间时任宁化知县潘时宜移“草仓神”于后堂,专祀一代名相李纲于中堂,改祠额“大忠”,更名为“大忠祠”。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时任宁化知县陈统复于中堂前扩建“大忠祠”三间,专祀李纲。清嘉庆年间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