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教案评选).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客至(教案评选)

客 至 【教材分析】 本诗从结构上看,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全诗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前两联),写迎客。日常生活的孤独与客人到来的欢乐形成对比,突出了迎客之喜悦。   第二部分(后两联),写待客。因饭菜不够丰盛的歉意和邀邻助兴的提议,体现了情感之质朴。 【教案背景】 《客至》和《宾至》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通过比较鉴赏,体会诗歌情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②体会客至后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分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中细节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总结了“人生三大快事”: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足见人们对友情的珍视。“诗以言志”,我们学过不少表达真挚友情的诗句。 复习回顾友情类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知人论世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严武等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时期他也写了不少的闲适诗。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 三、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3、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散文化的语言疏通全诗。 4、在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指导学生注意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体会情感 5、全班齐读。 四、问题探讨 (一)赏客至之景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环境?颔联的写景角度有何变化? 参考: 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群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二)悟客至之情 思考: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 参考:喜;寓情于景、细节描写 五、比较阅读 阅读《宾至》,思考: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 宾 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结合文下注释,理解文意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3.完善表格,师生探讨 4.教师小结 ? 《客至》 《宾至》 居住环境 春意盎然 清幽、僻静 偏僻 客至心情 惊喜 惊讶、冷淡 如何待客 兴奋欢快兼有歉疚 客套尽礼数 主客关系 真诚深厚、亲切融洽 客套拘谨 诗人情感 喜 累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江 雪 众鸟高飞尽, 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 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 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 独钓寒江雪。 (1)简析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2)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不同类别的“独者”形象。 如“凌寒独自开”、“独怆然而涕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无言独上西楼”等。请分析这两首诗中的“独者”形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七、教学反思 1.课前学生应充分预习,初步了解《宾至》诗歌大意。 2.学生讨论前,教师应适当点拨,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中应加强方法指导的力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