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史观与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构建.docVIP

现代化史观与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构建.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化史观与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构建

现代化史观与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构建   摘要:现代化史观的确立是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深入而形成的。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发展观,其合理性对历史专业的近现代史教学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可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构建。   关键词:现代化史观;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12-0049-02      多年来,中国史学界对近现代史的史学理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历史观:(1)五种社会形态说及革命史观;(2)现代化史观,又叫一元多线发展观;(3)整体世界观,即世界由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并提出全球化的理论。习惯上,把较早产生的第一种史学理论称为传统史观。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传统史观的不足之处也日益突出,近现代史教学应当运用现代化史观研究现代化进程。      一、现代化史观的内涵      什么是“现代化”?有如人们对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一样,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亦莫衷一是。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对“现代化”的内涵作一个全方位的判断: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种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传统体制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也引发了人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现代化史观是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历史学家们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终于形成了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发展观。   1.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早在19世纪20年代,杰出学者圣西门、韦伯、涂尔干等对现代化已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直到1958年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失》一书的出版,才真正标志着现代化理论的创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孕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现代化理论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孔德、杜克海姆和德国的韦伯、马克思等。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阶段。主要是从欧美的现代化模式出发,探讨非西方国家的第三世界的现代化道路,代表人物有帕森斯、罗斯托、布莱克、英格尔斯、亨廷顿、利维等。   (3)20世纪60至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阶段。主要流派有:以美国学者为首的研究者们关注现代化国家向后现代化的转型;流行于拉美和北非的依附理论;以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和霍浦金斯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认为东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现代化有推动作用的“新儒家理论”;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全球发展理论等。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主要表现为:反共意识形态遭到彻底批判,其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重视,现代化研究向“未来学”、“全球学”方向发展。   2.国内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中国知识分子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了关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由《申报月刊》发起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热烈而又深刻。60年代初,美国、欧洲和日本学者在日本箱根就“现代日本”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中国学术界从有关报道中获得国外现代化研究的最初信息,当即认为这是对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资产阶级思潮,给予了批判,此后二十年里现代化理论在中国无人提及。进入80年代后,全国掀起一股“现代化热”,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以“现代化”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二十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罗荣渠教授提出的现代化史观,即“一元多线”发展观[1]3突破了西方社会学的非历史的现代化理论,从宏观史学角度探讨了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突破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史学框架。   3.现代化史观的内涵   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发展观,该史观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即“一元性”;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即“多线性”。以下是对现代化史观的内涵的具体阐明:   (1)现代化史观的“一元性”。所谓“一元性”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系统是构成一切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并为变革提供了发展的客观可容量”[1]14,“人类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