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纳兰性德悼亡词对比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纳兰性德悼亡词对比研究

苏轼纳兰性德悼亡词对比研究   摘 要:爱情是人类最为复杂的情感。它有神奇的魔力,可以让人肝肠寸断也能让人欣喜若狂。中国历史上多少对佳人才子都为其所惑、为其所痴、为其所狂。苏轼与纳兰性德是宋、清两代诗词界的霸主,但他们也是为情爱所折磨的痴情种。这种折磨在所深爱的妻子逝世后通过他们所撰写的悼亡词表现得更为直接与透彻。通过对比二者所作的悼亡词,并对悼亡词加以总结,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爱情的魅力。   关键词:苏轼 纳兰性德 悼亡词 爱情   一、十年生死两茫茫――天下第一首悼亡词   “悼亡”一词首先出现在晋代潘岳的为怀念妻子所作的《悼亡诗》三首中,由此后人便将悼念妻子的诗称为“悼亡诗”。发展至宋朝,苏轼将“悼亡”之意化入词中,为词这种原本内容、内涵都十分单一的文学形式赋予了更多创作的选择。作为宋代诗词“豪放派”的代言人之一,苏轼的诗文不拘守于旧有的音律格式,意向宏大,气势磅礴。换而言之,“豪放派”本身就是对旧有的“曲子词”、“长短句”的一种突破。由此,这种新形式的创作发生在苏轼身上是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   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认作是历史舞台上第一首悼亡词。从表面上看,此词与他的另一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由于情感基调相差甚远,似乎没有丝毫共同点。而即便是用以悼念亡妻,我们也能看出苏词的“大格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正月,而这首词所悼念的妻子王弗已于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五月离世,正好相隔十年。尽管妻子已经逝去十年之久,她仍然长久地存在苏轼的心头,梦里也经常出现她的身影。如是日有所思,自是夜有所?簟7蚱薅?人当初的和睦感情、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已入不惑之年的苏轼的脑海中。   王弗聪明贤惠,知书达理,也懂吟咏诗文,自是苏大才子最心仪的女子。苏轼十九岁时便与年仅十六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感情甚好。奈何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便病逝于京师。次年,王弗之墓迁回眉州。苏轼于当时还作了《亡妻王氏墓志铭》,此文盈溢着失去妻子的哀痛,令人不忍卒读。文中有此之言: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这样的言语,连观者也为之动容。此时声泪俱下的苏大词人,与他一生给人的潇洒、旷达之印象颇为不同。   建立在对夫妻二人深厚情感的认知上,再看这首《江城子》会更有感触。十年时间,夫妻二人虽阴阳相隔,苏轼对妻子的感情并未减少一分。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者尚存人间,另一者却已尘归尘、土归土,消散于世界。这种生死茫茫除了表示生死间距离的遥远,更是苏轼面对这茫茫世界却再也找不到王弗的悲痛。王弗明明已经入土十年,而苏轼似乎仍难以接受自己挚爱的妻子的离去。虽不时刻想起,却难以忘记,更难以在想起亡妻后安然入睡,往往夜夜辗转难眠。这也正是爱情的神奇之处,于痴情人而言,时间、空间甚至连生死都无法阻隔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爱是如此绵延而又厚重,似乎任何事物都难以将其阻断。妻子的坟远在眉州,自己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话似乎找不到对象来倾诉。倘若身在眉州就能对妻子的坟墓倾诉了吗?事实是自妻子离世后,他便孤身一人在人世间彷徨,哪里还有可以倾诉爱意的对象呢?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此处可以有两种理解。这可能是苏轼梦中的场景。多年后他已老去,容颜不再,两鬓斑白,却遇见了一个和妻子相似的女子。看着正在盛年的她,词人不愿以一老态出现在自己挚爱的面前,遂不愿与之相认。另一种可理解为“转世说”,因自小就过多的接触佛教,苏轼对佛教“轮回转世”的说法深信不疑。妻子入轮回转生后,自己期盼着又能遇到她,而待转生后的妻子长大时,自己已是垂垂老矣。互相倾慕的人不愿在对方面前显露自己的丑态。即便是旷达、豪放的苏大词人也不例外。   夜中幽梦,自己仿佛回到了家乡眉州,那是他与妻子相遇、相知、相爱的地方,也就是在那里,他们度过了甜蜜、幸福的新婚生活。熟悉的卧室,古雅的梳妆镜,妻子坐在镜子前梳妆打扮,自己似乎回到了那段分外珍重的回忆中。夫妻二人相见已说不出话来,四目相对,只是默默流泪。经历过生死离别,二人十年未曾相遇。梦中相会却是无言。经历过时光沉淀的悲痛分外沉重,沉重得让人说不出话来。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贬出朝廷中央,出任杭州通判,后又改任密州知州。这是动荡的十年,年少时的抱负、理想遭遇到惨淡的现实,自己的命运也如浮萍般漂泊不定。有那么多话想要倾诉,梦中与挚爱的妻子相遇,开口却已是无言。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尾句重新回到现实,自己年年怀念深埋地下的妻子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