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经典 做临床-于白
学经典 做临床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科 于白莉 中医经典理论对临证实践 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必须注重两方面: 学习中医经典 注重临床实践 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 八纲辨证的初步模式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所谓“病机”,张景岳曰:“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就是辨证。 《黄帝内经》展示了许多辨证法则, 《素问·调经论》云: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脏腑辨证的起源 《内经》对于大量病证,多是以脏腑经络为系统进行分类, 咳嗽,分五脏六腑咳; 喘,有肺病喘、心痹喘、肾病喘、五脏喘 消渴,有肺消、脾瘅、中(胃中)消、肾消 痹证,分五脏六腑痹; 痿证,分五脏痿; 汗证,分五脏汗出; 黄疸,有脾病、胃热、肾热、心热之分 积聚,有五脏积病之辨 经络辨证的起源 《灵枢·经脉》提出了十二经脉的病证 《素问·骨空论》记载了奇经病证, 《素问·热论》讨论了六经分证。 古代医家不断完善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对外感病进行系统地辨证论治,而它的具体运用,贯穿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并且完善了理、法、方、药。 《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为纲,对杂病进行系统地辨证论治。 温病学家叶大士、吴鞠通创立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学习举例---关于癥积 《灵枢 百病始生》“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集不得散,而积成矣” 寒邪,痰饮,瘀血 《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丸 温阳散寒 化饮 破瘀血 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辨证论治的过程 怎么样辩证? 辨证的关键 一辨病邪性质,二辨病变部位 怎么样论治? 中医论治的关键 不是立法选药,而是立法选方 以《伤寒沦》中论治下利举例 热利下重者,用白头翁汤; 太阴虚寒,下利而腹满者,用理中汤; 少阴虚寒,下利清谷者,用四逆汤; 久泻滑脱者,赤石脂禹余粮汤; 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利者,用五苓散; 此外,还有热结旁流而下利者,要选用承气汤。 由此可见,拘一方不能统治一病,必须辨证而施治,因证而选方 以肾气丸为例 1.《中风历节病》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2.《血痹虚劳病》“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3.《痰饮咳嗽病》“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4.《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5.《妇人杂病》“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中医治病 是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 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的临证本领 取决于辨证论治的水平 岳美中老师曾经把中医划分为五等 初等医生:叫开方医生。这种人…平日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去应诊,看病用方与抄方无异。 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全凭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楂,头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无定见,幸中自少。 . 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虽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 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能够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 最上等的医生,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病。 如何当一个好中医 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敏捷的思维反应 外感高热举例 雷某、女、31 岁、本院医生。高热恶寒3天,体温40℃,喜近衣被,得衣被不能缓解,无汗,面色潮红,肌肤灼热,精神萎靡,不思饮食,小便黄赤,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有津,脉数。 辨证:风寒郁表,热不外达 治法:解表散寒,透热外达 方药:川芎茶调散和仓廪散加减 外感高热举例 处方: 川芎15g,荆芥15g,防风15g,白芷15g 薄荷15g,细辛5g,茯苓15g,羌活15g 柴胡15g,前胡15g,枳壳15g,桔梗15g 甘草10g,陈仓米30g,生姜15g共煎。 嘱患者每次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