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doc.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doc

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 摘要:贬谪黄州对苏轼而言是人生的一次大挫折,是他整个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峰,亦是儒、释、佛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心中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他在黄州所创作的作品中记录了他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通过他的诗、词作品,可以探求到他贬谪黄州时的心路历程,即“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积极求索,始知随遇而安”—“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 关键词:苏轼;黄州;儒释道;心路历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谪居生活中的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积极求索之后转向追求自我的发展、超越和心灵的自由。 一、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元丰三年二月——元丰四年) 被贬黄州,这一人生经历的大转折给苏轼以沉重的打击,对于平时一直想“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海上,扶病入西州”的苏轼而言,梦想无疑已被现实击得粉碎。初到黄州,苏轼贫病交加,“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以为死”,而“诟辱通宵”的狱中生活更使他心灵受到严重的损害。贬谪黄州是苏轼有生以来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在黄州的第一年(元丰三年)是他思想极端苦闷的 一年。 元丰三年苏轼作了《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世人不知贵也》一诗,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孤独凄苦之情。 此时落寞沉痛的潜意识相随产生,表现在其作品中则是带 “梦”字的诗作增多:“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一年如一梦” (《歧亭》之二),“笑劳生一梦”(《醉蓬莱》),“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万事回头都是梦”(《南乡子》),“身外傥来都是梦”(《十拍子》)……苏轼自我感到早生华发,理想破灭,人生如梦的虚幻意识明显加强。面对黄州这个“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的蛮荒之地,面对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安置之所的束缚,苏轼心中滋味可想而知。贬黄之时,苏轼四十有二,已见人生之秋,贬谪的打击让他一时间无法接受,正如他自言,“看取雪堂坡前,老农夫凄切”。在《菩萨蛮·凤回仙驭云开扇》中,诗人也感叹: 凤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来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如果不是身受着巨大的痛苦,相信不会有“人间日似年”的感慨的。此时的诗人倍感人生之多艰,而且时常浮现的“乌台诗案”牢狱之灾也使苏轼惊魂未定,这更使他觉得人生多舛、难测,如梦 一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之贬的苏轼,倍感人生之虚幻不定,难以预料,一切似乎都要归于“空”,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醒来之时,一切“有”皆“无”,正可谓“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 二、积极求索,始知随遇而安(元丰四年——元丰五年)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政治打击和人生挫折,他开始对社会、人生有了冷静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反省自己的人生遭遇,领悟人生。在《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中写道:“嗟余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已半生”“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畏人默坐成痴 钝,问旧经呼半死生。”不惑之年的苏轼慨叹“无归日”,感伤“蹉跎已半生”,此时“心衰面改”的他担心“默坐成痴钝”。他企图将自己从思想的泥淖中解脱出来,可在这种情况下,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遗训已经没办法救苏轼于泥淖之中,而佛、释思想正好能够帮助苏轼来反思社会、人生。 元丰四年,躬耕东坡;元丰五年在东坡筑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的推崇,标志着他思想上的巨大变化。此时的苏轼逐渐挣脱了“人生如梦”的思想泥淖,开始了追求身心的自在与轻松,开始为自己寻找苦难之时的精神家园。 在“积极求索”的这段时间里,佛、释思想成为苏轼心态转变的主要哲学基础,这种思想在苏轼身上起到了复杂的作用。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荣辱、得失视为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又帮助他比较通达地观察问题,坚持对人 生,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他把老庄安贫自足、返璞归真的思想同儒家独善其身,富贵浮云的思想结合起来,从“精神家园”中寻求人生力量。对自己曾经构建的理想进行彻底的反思,这样,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就这么看似十分矛盾又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在“求索”的日子里,佛、释思想成为他感情焦躁的润滑剂,三者互为一体,相互映照,形成东坡复杂的心理构建。 三、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元丰五年——元丰七年六月) 在茫茫的宇宙和悠悠的岁月中,人生是短促的,苏轼意识到这点后,便从个体的拘役中求得了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