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美学课程理论 安桂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anguiqing@163.com ? 一、背景与基础 二、谱系与主题 三、意义与价值 四、讨论 一、背景与基础 (一)西方美学发展史 1、古代西方美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由数量关系决定的和谐 柏拉图:美是理念的光辉,艺术史对现实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美的重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2、近代西方美学 鲍姆嘉通:美学就是“感性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康德:审美沟通本体与现象世界,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希勒:审美作为游戏冲动可以克服感性和理性的对立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休谟:美是观赏者的心理; 3、现代西方美学 海德格尔:艺术是“真”的显现,是此在(人的存在)通过自身努力而使被遮蔽的东西显现出来;审美是对世界本质直观的方式; 梅洛—庞蒂:人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式主体间性,艺术就是主体间在交往中理解; 伽达默尔:审美(艺术)就是主体自我与文本主体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二)中西美学比较 1、中国美学与艺术概论:主体间关系的美学 (1)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概括为某种艺术的文化 道与艺体合无间 情与景交融互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美与善是通达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论语 ·八佾》 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 2、西方美学与艺术概论:主客关系的美学 (1)西方美学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科学的烙印 (2)美和善是可以割裂开的 (三)美学即欣赏 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一张画可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宗白华,《美学散步》 一幅艺术作品,不管多么古老或经典,事实上不仅潜在地是一幅艺术作品,只有当它活在一个人的经验之中时才是一幅艺术作品。一块羊皮纸、一块大理石、一块画布,在所有的时代都保持自身的同一,但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每当它被审美地体验一次,它就被创造了一次……帕台农神庙或任何其他的作品,是世界性的,因为它能持续地在体验中激起新的个人认知。——杜威,《艺术即经验》 一幅画不是想出来的和预先安排好的。在被创造的过程中它变化着,因为画者的思维在变化着。当它完成时,它仍然依观赏它的人的思想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一副画过着它的生活,就象一个活着的人,经历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加予他的变化,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画只有通过观看它的人才能活着。——毕加索,《conversations》 二、谱系与主题 (一)强调艺术的意义 Harry Broudy. The role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public School, in George Willis William Schubert(1991). Reflections from the Heart of Educational Inquiry: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rough the Arts. 智力(intellect)——产生、分析、合成概念的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求培养想象力。……没有储存丰富影像的孩子在概念解码、阐述感知的能力上是有欠缺的。 (二)美学认识论与美学探究 1、H. Rugg’s Contribution 挑战杜威的思维五步法,确立了强调创造、顿悟、生成、整合、批判的美学认识论。 美学认识论对课程组织的意义:课程组织成具体的学科,而未 注意到他们之间在方法论上的相似性,使得孩子们相信美学知识和美学经验一般只存在于艺术和人文科学中。在所有学科形式的知识中确定和探索美学时刻(aesthetic moment),会强调知识生产与获得中共同的原因和过程。 2、aesthetic inquiry Huebner, Greene, Eisner, Vallance等 参与式的深入接触绘画、舞蹈、小说和其他艺术作品能够使我们重新获得失去的自主性。通过打破预先的假定和习俗的框框,我们或许能够将我们自己和塑造我们成为谁的过程重新连接起来。……通过认识到我们自己是探寻者、意义的建构者,是与我们周围的人们一起参与建构和重建现实的人,我们或许能够向学生传达现实依赖于视角、建构现实的过程永无止境,以及总存在更多的选择等理念。——M. Greene,Art and imagination: overcoming a desperate stasis , in Ornstein, A. C. etc.(2004),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um. E. Vallan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