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心理学报.PDF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心理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 2017, Vol. 49, No.3, 336348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7.00336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 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1 1 1 1,3 1,2 郭海英 陈丽华 叶 枝 潘 瑾 林丹华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 100875) (3 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西马庄小学, 北京 101100) 摘 要 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 , 以北京市 426 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 进行连续 4 次的追踪测查, 考 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 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 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 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越大 , 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越多。 (2) 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流动性后, 从 T1 到 T2, 同伴侵害与孤独感为相互作用关 系, 且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抑郁 , 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 而从 T2 到 T4, 同伴侵害和 3 种内化 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式完全一致, 即 T2 时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显著预测 T3 的同伴侵害, 进而显著预测 T4 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3) 抑郁、孤独感与同伴侵害的循环作用在两类流动儿童中具有较强的稳 定性 , 而在社交焦虑和同伴侵害的模型中, 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比公立学 校流动儿童更大。可见, 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呈循环作用关系, 未来预防/干预研究可以聚焦于减少流动儿童 的同伴侵害或内化问题的角度打破二者的恶性循环,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构建良性循环, 促进他 们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同伴侵害; 内化问题; 追踪研究 ; 循环作用关系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流动性较大等不利的成长环境中, 其心理发展和适 应面临极大的挑战( 申继亮,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 2015; 朱倩 , 郭海英 , 潘瑾 , 林丹华 , 2015; Chen, 断扩大, 特别是家庭式流动比例日益增加, 使得流 Su, Li, Tam, Lin, 2014), 有研究者综述了 1991~ 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到 2014 年底, 我国流动人 2013 年间发表的有关流动儿童的 103 项实证研究 口达 2.53 亿人, 其中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的约占 发现, 超过 85%的研究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作对 60%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教育部数 比, 指出流动儿童在自尊水平、社交焦虑、抑郁、 据显示,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共 1294.73 孤独感、问题行为等多方面表现出更多问题(师保 万, 其中小学阶段 955.59 万人(教育部, 2015)。可见, 国, 王芳, 刘霞, 康义然, 2014)。因此, 有必要在流 流动儿童是一个数量庞大、不容忽视的群体。流动 动儿童群体内部开展深入研究, 识别这些特殊的不 儿童指户籍登记在外省( 区、市) 、本省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