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家国记忆.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国记忆

家国记忆 14级电子商务陈曦 在写这篇文章前以前只是零碎的听奶奶说过家族的故事,这次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询问了家里的长辈。为了便于下文介绍的展开,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故乡和家族的概况吧,我的故乡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原属巢湖市),被誉为“皖中重镇,鱼米之乡”,交通发达。而我这一支陈姓族群是从河南迁徙过来的,大概在辛亥革命前后到达庐江、无为这边的,我爷爷兄弟四人排行老二,我奶奶兄妹五人,排行在家老三,今年八十有六。而我今天所书家国记忆主要是来源我奶奶的回忆。 一 大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当时强调要农业要支援工业,在我们那低价收购粮食。要求每家留下口粮和种子用粮其余全部低价卖给国家。因为这一件事我三爷爷吃了大亏。本来我爷爷几兄弟就比较肯干、勤劳,加上我们那里土地肥沃,所以在土改之后一般我爷爷几兄弟各自家里算比较宽裕,吃喝没什么大的问题。我三爷爷更是弄的一手好庄稼,而且他还在农闲的时候编草席和草鞋,在当时整个镇上都算有名的,家里余粮就更多了。在年后家里大概还400多斤粮,当时负责收购粮食的工作人员就首先找我三爷爷,做了几次工作不通。又加上整个村征粮工作又都不顺,我三爷爷就被当做“典型”,要首先拿他开刀。据说当时晚上十点多把他带到征粮办公室,先是又做一通思想工作,可我三爷爷是个倔脾气。但是上面收购粮食工作又催的紧,所以他们一定要先把这个“典型”拿下,后面的工作才好开展。于是,这些干部拿出了野蛮的一面,先强行脱下我三爷爷的棉靴,强行罚他站在室外。要知道当时可是外面是下着雪,如果不同意卖粮就不给进屋。我三爷爷实在冻的不行,最后在后半夜的时候同意。放回家的时候脚已经冻的没有知觉了,是被架着回来的,足足在家床上躺了七天才能下床走路。奶奶说这件事对我三爷爷打击很大,整个人干活就是感觉少了精气神。 二 1965年是我奶奶所认为过的最印象深刻的年,我奶奶整个家族真正从饥荒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春节已经好几年没有过了,那年我爷爷决定按传统好好过过像样的春节。一方面庆祝我们家都熬过了饥荒,没有死一个,不幸中的万幸,另一方庆祝我大姥(我爸爸的大姐姐,家乡叫法)的降临,这是我们家那几年来增加的唯一人口。我们那一场像样的春节的代表不是大鱼大肉呀,也不是传统的八大碗,而是一场年夜饭前的祭祖。中午就先将鸡鸭肉放在大锅里统一进行炖。午饭就先下一锅肉汤米面,每人煎一个荷包蛋,先沾点油水,喂喂肚子里的馋虫,因为祭祖所以年夜饭的时间很迟,每个人都吃了很多。下午开始就直接将砧板直接摆上八仙桌上,现做肉丸、汆肉、鱼片等。与此同时,厨房也开始制作大圆子(我们那特有的一种油炸糯米圆子,以脆、香著称)。这些菜是祭祖需要的,同时也是年夜饭上的必备菜。天色刚擦黑,祭祖就开始了,台桌(一般在大厅的尽头)上先点两支红蜡烛,再上三支高香。接着家里长子放百响鞭炮,我爷爷接着站在门口迎祖先,口中还说着一些好话。这时家里的女的都不能站在门口,据说这是对祖先敬意。男孩子稍微自由点,但不能跑动。待到差不多时,我爷爷就开始指挥上菜,一道一上。九道菜摆成3*3的形状。菜上完毕,由家里当家的男人也就是我爷爷开始摆筷子和酒杯,切记不能上碗。一挂小鞭炮后我爷爷开始斟酒,从上座开始斟酒,口中说着一些客气话。酒要斟三次,俗称的“酒过三巡”才能上饭。每方上一碗红豆米饭。这时家里老老少少在桌子下一个个按照辈分高低磕头,待所有这些结束后放一挂鞭炮送祖先,祭祖也就完成了。这种祭祖习俗文革一度被禁止,但是我们家一直偷着进行。因此得以延续传承。 三 这应该是我奶奶最不愿意在回想的记忆,因为文革带走了我奶奶大女儿的生命,也就是我大姥的生命。奶奶不识字,就知道当时是“打倒一切,打倒阶级敌人”这样的口号,具体什么意思也不清楚。唯一给人的感觉就是混乱。前文已经提到我的家乡本来就处于交通要道,而我家祖屋恰恰位于县道旁边,交通便捷。奶奶就记得七十年代某天起路上多了一个个穿着军装的小伙子和姑娘,每个人都戴着红袖章。是进行“串联”的。我二姨带着大姥(我爸爸的大姐姐)在路边看热闹,当时虽然闹革命,但是家里的农活不能放下呀。我奶奶、爷爷和大姨都下地去了。等到天色擦黑收工回家时,才发现他俩不见了。我家里人都慌了神,四处去找。旁边一户人家的孩子说,我二姨和大姥是跟红卫兵串联了,听罢我爷爷就要去追。我奶奶把爷爷一把抱住,说大晚上的怎么找,明天早晨再去。这一夜家里人人难眠。鸡刚叫三声,我爷爷就骑着生产队唯一一辆自行车去寻了,好在在裴刚那边截住他俩了。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在回家路上,天降暴雨。把几人淋成落汤鸡,后来找了一户避了雨,到晚上才到家。我大姥天生体弱,淋雨后没有及时换衣服。回来就感冒了,发了几日低烧。当时,农村人这些小病原以为过几天便能抗过去。哪知道过几天,我大姥的病越来越厉害。我家里人赶忙将其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哪里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