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糖尿病的临床用药2.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糖尿病的临床用药2.ppt

适应症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用法及用量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采用灵活的给药方式; 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除SU外的其它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 初始剂量为0.5mg,最大单剂量为每次主餐前4mg,每日总的最大剂量为不超过16mg。老年患者或有轻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不需调整剂量。 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 双胍类药物 作用机制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的结果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脂异常 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对糖耐量异常的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1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二甲双胍禁忌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 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肺部疾病、心力衰竭、贫血、缺氧、酗酒;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 妊娠期妇女;年龄>65岁;进食过少的患者。 有乳酸酸中毒史,明显的视网膜病。 由于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 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控制血糖 不增加体重 不产生低血糖 无高胰岛素血症 增加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肝脏:降低空腹血糖 肌肉:帮助保持一整天的血糖水平 降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脂质异常 血凝异常 直接血管作用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 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 伏格波糖:选择性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 米格列醇:同上 作用机制 可逆性(竞争性)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其将淀粉、寡糖、双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餐后血糖高峰低平,降低餐后血糖。 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持续约4-6小时。 对葡萄糖的吸收过程没有影响。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轻度降低空腹血糖 适应症 空腹血糖在6.1-7.8 mmol?L-1 、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是单独使用AGI的最佳适应症 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患者,可与其它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 治疗糖耐量异常,可延缓或减少T2D的发生 副作用 常见腹胀不适、腹泻、胃肠排气增多等胃肠道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大多二周后缓解,极少部患者出现可逆性肝功能异常 单独使用AGI不会引起低血糖。当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出现低血糖,只能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口服其它糖类或淀粉无效。 不宜与助消化的淀粉酶、胰酶合用。 TZDs是80年代初研制 环格列酮(Ciglitazone) 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G)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 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 统称噻唑烷二酮类,或称格列酮类(G1itazones)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 降糖作用 :作用于肌肉、脂肪组织的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后,增加众多影响糖代谢的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增加胰岛素的作用。 非降糖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子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降低血压、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HDL-C和LDL-C浓度、降低血浆游离脂酸(FFA) 、降低尿白蛋白排泄量。 作用机制 噻唑烷二酮类的作用机制 噻唑烷 二酮类 Cusi, 1999 脂肪细胞 - 胰岛素敏感性 =- 葡萄糖转化 - 脂肪合成 ˉ 脂肪分解和FFA排出 - 脂肪细胞数目 ˉ leptin 和 TNF-a 分泌 (?) ˉ 血浆 FFA Muscle 肝脏 ? b-细胞 肌肉 ? - 葡萄糖摄取 ˉ 肝糖产生 - 胰岛素分泌 ? 适应症 适用于肥胖/超重的T2D患者。 TZD单独使用的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