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寄晓-上海核学会
(市核学会注)马寄晓主任马主任耄耋之年
马寄晓(后排右二)早年与四川简阳全国高级核医学研讨班全体教师合影
87岁的马寄晓仍每周出两次专家门诊。图为马寄晓在诊室为病人看片诊断 (胡德荣摄)他由一位在旧社会靠勤工俭学走进医学殿堂的学子,成长为新中国核医学领域的翘楚;他白手起家,带领核医学科创造了领域内的许多个第一,他与人合著的《实用临床核医学》整整影响了一代核医学临床医师87岁高龄的他仍老骥伏枥,活跃于医院的门诊。他说:只要医院还需要我,只要我还健康地活着,我就要继续为病人服务。
2013年5月31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核医学医师年会上,马寄晓教授接过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颁发的“中国核医学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和精致的鼎盛千秋琉璃鼎纪念奖品,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其说我是在给病人看病,帮助病人康复,不如说是病人在给我看病。在看病的过程中,我遇到不懂的、不清楚的,去查书,去上网,去请教别人,这使我在核医学领域继续保持着进步马寄晓的获奖感言让与会者感受到了一位医学老前辈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11岁的马寄晓耳闻目睹日本兵的滔天罪行,随父母住进南京的“难民区”。由于父亲是个穷裁缝,马寄晓只能断断续续地念完小学后,又在免费的华侨中学读完初中。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寒,他没法继续读书,只好随外公去了安徽乡下。
或许是觉得医生是份不错的职业,1943年马寄晓在父母的叮嘱下,考入了汪伪卫生署举办的卫生人员训练班,学习医学检验。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寄晓经人介绍进入南京海军医院,开始做检验工作。不久,南京海军医院所有工作人员调往上海海军医院,马寄晓随之来到了上海工作。
20岁的马寄晓深感自己医学知识匮乏,但因经济拮据,遂在1946年考入了上海唯一一所允许工读的东南医学院医疗系,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了两头都不误,马寄晓起早贪黑,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在1948年年底,马寄晓突然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只得辍学。买不起治疗肺结核病的链霉素药物,马寄晓就采用花钱很少的空气针注入胸腔内压缩病肺,每周一次,历时好几年肺结核才慢慢痊愈。
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马寄晓说:“其实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蛮好的,用现在的话说,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基础医学知识只有和临床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学得深、用得活。”?
1950年,马寄晓看到上海市卫生局一则招聘广告,便立即报名,不久就被派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院检验科工作。从曾经的国民政府的医院换到新中国的一家大医院工作,马寄晓格外勤快,也特别爱钻研。
从此,马寄晓把自己的一生都绑定在了这所医院。
1958年初的一天,注重医院学科建设的院长、院党总支书记朱瑞镛找已担任检验科主任的马寄晓谈话,“国内第一届同位素临床应用学习班将在上海的中山医院举办,医院考虑让你参加学习,学完后医院准备创建同位素实验室。”马寄晓听后二话没说,抱着极大的热情就去学习了。那年,他已经32岁了。
半年多的学习结束后,马寄晓就开始了上海六院同位素实验室的创建、筹备工作。对于已在检验科工作驾轻就熟的马寄晓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了在核医学领域的摸爬滚打。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有关物理特性与放射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原理对疾病进行诊断性显像、检测以及治疗的一门医学学科。1958年,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大医院开展核医学诊断与治疗,马寄晓和他的团队涉足这一新兴的领域,自己标记部分放射性药物,自己研制显像仪器,在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的临床工作中边摸索、边积累,不断总结出经验,在专业杂志上陆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1962年,在国内首先进行邻碘马尿酸的合成及用碘131进行标记成功后,即进行邻碘131马尿酸肾图的儿科临床应用,第一篇对46人次患儿进行肾功能检查的论文发表在1964年第6期《中华儿科杂志》上;在甲状腺诊断中,应用碘131作甲状腺扫描,在1964年第5期《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甲状腺扫描的诊断价值》,这是国内第一篇关于甲状腺检查的论文;采用北京协和医院王世真教授用以研究动物脂肪代谢的胆固醇,研制成国内具有独立自主的可供人体的显像剂“碘131—6—碘化胆固醇”,其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1973年还获得了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各种奖项也接踵而至:联合多家科研单位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剂研究,1990年7月“一种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β—甲氧基异丁基异腈研究”,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奖;1993年“针刺与针药结合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和免疫学机理研究”获国家教委重大贡献奖三等奖;连续10多年深入研究恶性嗜铬细胞瘤,1996年“碘131间位碘代苄胍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成果奖。
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推出,马寄晓开始赢得了国际同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