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隔震特性有限元数值分析-岩土工程专业论文.docxVIP

高层建筑隔震特性有限元数值分析-岩土工程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层建筑隔震特性有限元数值分析-岩土工程专业论文

Abstract earthquake loads,isolated structure reduced the reaction of structure,but isolation effect was less ideal than horizontal one-way seismic loads. The selection on isolation layer thickness and elasticity modulus of isola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in a proper range, so as to achieve ideal isolation damping effect. Key words: Base isolation structure; ABAQUS; earthquake response; Time history analysis This paper are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unds of Loess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Key Laboratory of Shaanxi Provinve 09JS103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ublic service for a special industry research 201201053-03. III 目 录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 引言1 1.1.1 传统抗震结构体系 1 1.1.2 隔震及基础隔震技术 2 1.1.3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状况 3 1.1.4 基础竖向隔震的研究发展 4 1.2 隔震原理及系统组成6 1.2.1 隔震原理 7 1.2.2 隔震系统组成 7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8 2 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方法 9 2.1 单质点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9 2.1.1 单质点隔震体系的分析模型 9 2.1.2 加速度反应分析 9 2.1.3 位移反应分析 10 2.2 多质点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 11 2.2.1 多质点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11 2.2.2 质量矩阵、刚度矩阵、阻尼矩阵的确定 11 2.2.3 多质点体系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 13 2.3 动力方程的一般求解方法14 2.4 本章小结16 3 周期波作用下高层结构动力反应二维有限元分析 17 3.1 计算模型的建立17 3.1.1 动力分析数值方法 17 3.1.2 模型网格划分 18 3.2 计算条件及动力参数选取19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20 3.3.1 相同周期不同峰值加速度计算结果 20 3.3.2 相同峰值加速度不同周期计算结果 31 3.4 本章小结41 I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4 场地波作用下高层结构动力反应三维有限元分析 43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43 4.2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44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45 4.3.1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计算结果分析 45 4.3.2 竖向地震荷载作用计算结果分析 47 4.3.3 双向地震荷载作用计算结果分析 51 4.4 本章小结56 5 隔震装置参数变化对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 57 5.1 隔震层厚度变化对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57 5.2 隔震层弹性模量变化对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62 5.3 本章小结69 6 结论与展望 71 6.1 结论71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71 致谢 73 参考文献 74 II  PAGE 9  PAGE 8 1 绪论 1.1 引言 从古至今,地震一直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 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处,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 命财产的安全。 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 氏7.8级(矩震级7.5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地震持时约12秒。有 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的波及。强震产生的能量 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唐山市在瞬间被夷为平地,全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 电等陷入瘫痪。地震前没有产生小规模的前震,且发生在凌晨人们熟睡时,使得反应时间 大大减少,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其中重伤16.4万人,是20世纪中世界的地震史上死亡 人数最多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