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之藩 1.掌握基础知识,理清脉络,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和写作手法,并能仿写。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感。 作者 陈之藩,1925年生,河北省霸县人,毕业于北洋大学电机系。1948年去台湾,1955年去美国留学,散文创作有《旅美小简》,《在春风里》等。 本文选自《旅美小简》,是他1955年初到美国,在“寂寞的环境里,寂寞的书成”的书信体散文,重在倾诉切切思乡情 朗读课文,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坍塌( ) 点缀( ) 晨曦( ) 万壑( ) 拙重( ) 盎然( ) 喧哗( ) 栅栏( ) 沁凉如水` zhuì tān tā àng zhuō zhà lan hè xī xhuān huá (qìn) 郑思肖画兰的故事 郑思肖是 (1241~1318) 宋末诗人、 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 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 根土,有人当面指出缺陷: “怎么所有兰花都不画根?” 郑思肖顿时脸像霜冻,沉沉地回 道:“国土已失,何处有兰花长根 的所在?” 来人深为他的高尚民 族气节所感动,放声大哭: “国土沧丧,山河破碎, 兰花无根,人也无立脚之地了。” 写作背景: 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本文写于20世纪三四十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作者当时在美国留学,“洋装虽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的他对当时的中国和自己的处境有感而作。 解析题目 感悟失根的兰花 文章 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之情 1、划出文中你感受较深的句子。 2、思考:在文中,“根”指什么?“兰花”指谁? “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 以”失根的兰花”借指自己离开故土,国破家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1.为什么作者在大学校园里看到的花不能唤回童年的感情?为什么觉得花不该出现在这里? 颜色是花的生命,情感是人的生命 中国花在美国背景下,失去了中国文化的韵味。 作者身在美国,人的情感也落了,感到不安心。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祖国的挚爱 作者在前面说“我,到处可以为家”,后来又说“到处不可以为家”,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作者认为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没有离开国土,后来到处都不可以为家是因为身在异国。 读第9段,概括一下,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中国文化 山河花木、故事诗歌分别代表什么? 山河花木代表中国的物质文化,故事诗歌代表中国的精神文化。 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分别指什么? 祖宗的静肃墓庐 暗喻祖宗过去所创造的文化,儿童的喧哗笑语则暗喻儿童在现在及未来既有文化的基础上,将再延续创生的新文化。 为什么郑思肖画的兰花是根不着地的? 他这样做是寄寓了亡国之痛,他认为“国”就是“土”,没有国的人就像是根不着地的花草一样,很容易就枯萎了。 “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与感情? “身辱” “家破”仅仅带给人以空间上的不定感和心理的不安全,而“国亡”却让人的精神失去了全部的支撑.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之情. 赏析句子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 提示: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文中第三段中,“泪,不知道为什么流下来.”,看了文章之后,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从两方面来回答,读3.4.5段概括出第一点;读6.7段概括出第二点. 阅读最后一段,比较陈之藩《失根的兰花》与郑思肖画的兰花的异同. 提示:从二者抒发的感情的角度来思考. 文中有三幅画: 费城郊区的大学像幅“画” 跟随叔父割麦是幅彩色的版“画” 郑思肖画的无根的兰花 选择其中一幅,回答作者写这幅画面的用意. A. 此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竹篱茅舍”“拙重老牛”等意象,表达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和思国的主题. B.⑴在异国看到与童年所见相同的花花草草,引起对家乡 和祖国的思念,流的是思乡的泪.⑵作者身处异国,文化上 无法认同,处处感受异样眼光,饱含飘零的滋味,流的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