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苏教版选修《送考》.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的樱桃和绿的芭蕉,是鲜美的对照。 娇嫩的樱桃和硕大的芭蕉,是初夏的清凉。 齐整的樱桃和参差的芭蕉,是流动的诗的韵律。 瞻瞻底车(二)脚踏车 这是丰子恺最广为流传的一张画,主人公是他的长子丰华瞻。幼年的瞻瞻就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无怪长大成为著名的教授。当成名后的丰华瞻到外国的大学演讲时,礼堂上就悬挂着这张画片 。 归宁 已婚的妇女回娘家探望,叫做归宁。在丰子恺的时代,归宁一次是不太容易的,尤其是远嫁的女子。人坐在船上,心早就飞回了家,预演着相见时的那一幕悲喜剧。 送 考 丰子恺 高二语文 邵静 丰子恺 不胜 欣羡 寝食难安 吐露 窥知 侥幸 门槛 踱回来 霹雳 咿呀 碾死 检查预习 kǎi xiàn yī duó jiǎo lù shèng qǐn kuī kǎn Pī lì niǎn 目标导航 1、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手法。 3、通过赏析,唤醒我们积淀于内心的美好往事,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送考,顾名思义,送别人考试。文章中送谁考试?作者以什么身份送考?到哪里考试?考试结果又怎样? 2、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时间、人物、事件) 投考途中: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考试之后:谈论考试内容 出榜前:茶饭不思 看榜时:坐立难安 得知结果后:茫然若失 录取时:忙忙碌碌 返乡上学时:无限期望 合作探究 1、划出描写学生神情举止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作者在文章里对孩子态度怎样?对于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请结合文中语句和有关场景描写加以分析。 闲散的心情 老羞不成怒 笑着 管自看踏水 ——无奈 看了有些可怜 ——同情 觉得看榜时心情紧张想出调剂紧张的办法 我抽了口大气想法子安慰哭的人 ——安慰 ◆关心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的遭遇,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深度研习 编者在把《送考》选进教材时,删改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研读原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作者写牵牛花的用意。 开头: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种牵牛花,扶助它们攀缘,看它们开花,结子;是我过去的秋日的乐事。今秋我虽然依旧手植它们,但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因为我看出了它们一种弱点:一味想向上爬,盲目地好高。我在墙上加了一排竹钉,在竹钉上绊了一条绳,让它们爬;过了一二晚,它们早就爬出这排竹钉之上,须得再加竹钉了。后来我搬了梯子加竹钉,加到我离去它们的时候,墙上已有了七八排竹钉,牵牛花的卷蔓比芭蕉更高,与柳梢相齐,离墙顶不过三四尺了。看它们的意思还想爬上去,好像要爬到青云之上方始满足似的。为此我讨嫌它们,不待它们开花结子就离弃它们,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结尾:我吃不下跑路,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再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作者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上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借助于牵牛花“爬得再高也没有用”,来暗示读书如此功利化的结果。 深度研习 试分析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1、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 2、结构严谨,精心构思 3、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4、叙述、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总结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文档评论(0)

beifangl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