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_课件1.pptVIP

河大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_课件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大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_课件1.ppt

黄生借书说 作 者 简 介 袁枚(1716-1798) 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 )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对儒家“诗教”表示不满。部分诗篇对汉儒和程朱理学进行抨击,并宣称“《六经》尽糟粕”(《偶然作》)。所作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所作书信颇具特色。著有散文集《小仓山房集》及诗歌评论集《随园诗话》。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记叙事物。本文则着重于“发表议论”。 曾经学过的有“说”的文章: 《爱莲说》《少年中国说》 说 字词整理 古今异义词: (1)祖父 古:祖父和父亲 今:父亲的父亲 (2)子孙 zxxk 古:儿子和孙子 今:儿子的儿子 (3)无论 古:不用说 今:不管(关联词) (4)然后 古:这样以后 今:表时间的副词 (5)可惜 古:值得珍惜 今:值得惋惜 主体结构 一、(1—2)提出观点并论述:“书非借不能读也” ——翻译: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 二、(3)对黄生提出希望:“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一、提出作者的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1.(1)以社会现象为论据 摆出论据: 藏书者: 借书者: a.做法:高束焉庋藏焉; b.心态:姑俟异日观。 自己借书时: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a.做法: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b.心态: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 2.(2)以自身经历为依据 自己藏书时: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鲜明对比 鲜明对比 二、(1)向黄生提出希望 张氏吝书→自己不幸 余之公书→黄生幸 希望黄生 读书必专 归书必速 鲜明对比 全文运用对比论证 总结对比的写作手法 1.藏书人——借书人(做法、心理对比):对书的不同态度; 2.张氏之吝书——予之公书; 3.予之不幸——黄生之幸(希望黄生读书必专,归书必速)。 对比作用: 这三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之不读书和借书者的读书之专,突出了中心论点——能否好好读书并不在于客观条件的好坏,而取决于是否珍惜它。 中心思想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学习。 袁枚散书 袁枚在三十几岁便辞官归里,亲手修葺了一座美仑美奂的随园。他是一个悟性极高讲究生活艺术、又有很高品味与情趣的人。其它的嗜好,都有其局限性与时间性,但书却可以不受这些限制与他长相伴随,而且书中的天地与境界又是无限的,完全可以供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与众多嗜好相比,书有这么多优越性,他当然要情有独钟了。 然而袁枚出身贫寒,小时候虽然爱书却买不起书,只能靠借书抄书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到了中年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相当优裕,便把当时能够罗致得到的有价值的好书尽量收购进来,并专门辟了一个名为“所好轩”的藏书楼储藏这些宝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见识的长进,袁枚爱书的心情逐渐有了变化。于是到了乾隆年间,宫内颁诏向民间征求好书时,袁枚竟忍痛割爱把许多珍稀善本都捐献了上去。这还不算,接着他又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赠送了一大批书。这次行动总计散掉他藏书量的十分之六七。许多人对他采取的这种不平常的举动弄不懂了,读书人对书从来都是多多益善的呀!袁枚却认为,天下之物有聚必有散。既然要散,与其在自己离世后被不爱惜书的子孙后代弄得七零八落糟蹋了,还不如在自己活着时亲眼看到心爱之物有一个好的归宿,让它们去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对国家是一个贡献,对受惠的亲朋好友来讲当然更是感激不尽。 袁枚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散书这件事还有更进一步的灼见:他认为书太多了有时反而会把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与心情淹没了。所以他要删尽繁枝,只留一些真正与自己相依为命、息息相通的书在身边。这是袁枚在博览群书,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后的感悟。这是有一个过程的。没有达到这样境界的读书人对于书永远只抱着多多益善的态度。一旦抵达了这个境界,便要自然而然地由博返约了。 有清一代考据学盛行,大批读书人往往把一辈子的精力与时间消磨在繁杂琐碎的咬文嚼字上,钻在故纸堆里出不来,而泯灭了真正可宝贵的人的性灵。以袁枚高蹈独步、超尘拔俗的性格怎么会耐烦做这样枯燥乏味又没意义的事情呢?他心中窃慕的则是像诸葛亮“读书但观大略”、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这样神仙般的读书境界。让自己胸中留出一片开阔的天地,这样提起笔来运思作文才有活泼泼的空灵气象呀!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 授 以 书而告之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