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上--第二十五章补虚药.ppt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课件上--第二十五章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 补 虚 药 含义:凡能补益正气,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弱证候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适应证:虚证(气、血、阴、阳不足)——形质亏虚,脏腑功能低下,抗病力弱,或生长发育障碍以及早衰。 应用: 根据虚证的不同属性而选择不同作用的补虚药, 亦叫直接补。 根据气血相关或阴阳互根或阴血同源的理论,互相配合使用,亦称间接补。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而分别采用不同的剂型。如峻补多用汤,缓补多用丸散、酒、膏、片、颗粒、口服液等。 汤剂宜多煎,所谓“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 补虚药宜饭后服。 使用注意: 纯实无虚,不用补药,以免“闭门留寇”。 分类: 虚证证型不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故补虚药亦相应地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第一节:补 气 药 ?    药性大多甘温,主要补益脾肺之气,主治脾肺气虚证以及气虚不摄所致的失血、出汗、小便不禁和血虚津亏等证。    补气药甘温壅气,易致中满,故常配理气健脾药。 人参 党参 人参 功效及机理: 甘微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安神益智 甘微苦——生 津 止 渴 特点:重在大补元气,为补气固脱首选药。 应用: 气虚欲脱——面色苍白,瞳散失神,口开手撒,气息低微,汗出肢冷,脉沉细或微。 一般的脾肺气虚证。 热病伤津口渴多汗和消渴。 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 用量用法: 常用量1.5—9克,文火另煮兑入他药汁中服下。 研末量1—1.5克,日2—3次。 救脱量15—30克,煎汁分数次灌服。 使用注意: 服人参后不宜喝茶叶茶及食萝卜。 人参 补气力强,大补元气,且 —益气生津 安神益智,为峻补药。 —脾肺气虚 和气津两 补气力弱,专补脾肺, 党参 伤证 且养血,为平补药。 西洋参 太子参 西洋参 力宏,补心 —补气 生津 气 ,养阴 —用于气虚津伤 清火。 太子参 力薄,补脾 气 ,不清火。 黄芪 黄芪 甘而不壅,温而不燥,气味平和。 甘温补又升,故补气又升阳,为补气要药。 归脾——托疮生肌 甘温补气 益卫固表 归肺 利水消肿 应用: 广泛用于脾胃气虚证及中气下陷证。 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自汗、易感。 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浮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煎服10—15克,大剂量30—60克; 益气补中升阳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白术 山药 白术--山药 共性: ——味甘 ——归脾 ——补气健脾 ——脾虚食少,泄泻或便溏。 个性: 白术: 甘温补气健脾,止汗安胎(专入脾胃)为补气健脾 要药。 2. 苦温燥湿利水。故凡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虚停水停饮以及脾虚气弱的自汗和胎动不安均作主药。 用法: 燥湿利水生用,补气健脾炒用,健脾止泻炒焦用。 比较: 白术 燥湿健脾 甘和,健脾为主,利小便,止汗 苍术 辛烈,燥湿为主,祛风湿,发汗 使用注意: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山药: 甘平,入脾肺肾,既补气又养阴,肺脾肾统补,性兼涩而有固精止带作用。故还用治肺虚咳喘或肺肾两虚咳喘、肾虚不固遗精尿频和白带过多以及阴虚内热消渴等。 用法用量:补阴生津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煎服10—30克,大量60—250克;研末吞服,6—10克每次。 甘草 甘草 性能功效特点: 独具甘味,且甘味显著,药性缓和。      归心——补心气 炙用甘温  归脾胃——益气补中

文档评论(0)

151****14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