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跟练习.ppt

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跟练习.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跟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国语》 1、作者、年代及性质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史书。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按照汉代的说法,《国语》是写《左传》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国语》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前440)。晋以后有人就其作者和年代提出异议。现在学界倾向于认为产生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初年,作者当不是与孔子同时的那个左丘明。《国语》有楚攻越,杀越王无疆能的记载(公元前335年)。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凡21卷,其中《晋语》9卷,《周语》3卷;《鲁语》、《楚语》、《越语》各2卷;《齐语》、《郑语》、《吴语》各1卷。 与《左传》偏重叙事不同,《国语》偏重记言。其记录的语言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周语·召公谏弭谤》一篇,记周厉王以肆意残杀为消弭不满言论的做法,使“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被民众驱逐而流亡。文中记载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经典语言。 《国语》记载了的史实非常丰富,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并为后来的史书(如《史记》)所援引。此外,《国语》作为古代散文名著,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版本 关于《国语》写本的记载,最早是班固《汉书·艺文志》。汉魏至唐,郑众、贾逵、王肃、虞翻、唐固、韦昭、孔晁等多家注本并行,而以韦昭注本影响最大。到宋代,就只有以韦昭注的本子为底本的公序本流行。目前我们能找到的《国语》刊本,都是明、清二代的翻刻本和手抄本。明代的版本今天可见的多是嘉靖和万历年间的刻本,以公序本为主。 “谤”与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 提到“谤”我们用一想到“诽谤”一词,而提到诽谤我们今人往往会想到法律上的诽谤罪,其含义是:“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然而,古代的“谤”、“诽谤”的含义与今天的理解不同。 原始氏族时期,生产力低下,尚无剩余产品,也没有国家及其强力机构。氏族内部的事务主要是靠部落首领的威信和氏族内部的舆论监督。“谤”原意是氏族成员给部落首领提意见。提意见有两种比较普遍的方式:谏鼓和谤木。 关于古代的原始民主制度,《国语》和《左传》都有记载。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还有不同程度的遗留。比方说“流王”。 原始民主制度下的舆论监督在阶级社会之后演化为谏官制度。《大戴礼·保傅》云:“忠谏者,谓之诽谤。”“谏”或“诽谤”都是以正直忠良之言规劝君王,以避免君王独断专行可能带来的祸害。周文王时,周王室内便专设“保氏”一职,“保氏掌谏王恶”(《周礼·地官》)。春秋战国时,直接以“谏”命官——谏官。秦置 “谏大夫”,汉改称“谏议大夫”。唐代所设置的谏官主要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散骑常侍等。唐太宗鼓励犯言直谏。宋代改唐时“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从“三省”中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加上门下省的“给事中”,合称为“给谏”。 几点介绍 1、召公:即召穆公(前?-前822年),姓姬名虎,是世袭的召康公后裔。周厉王到周幽王时期担任召公,和周定公、共伯和(卫武公)等皆为当时的卿士。曾力谏厉王,未果。国人暴动时,以自己的儿子顶替太子(即后来的周宣王)。前841年,召公与周公一起管朝政,凡14年,直至太子即位。史称“共和行政”(一说“共和”为共伯和摄理王政)。 2、厉王:周厉王姬胡(?~前828)是西周第十位国王,谥号厉王。他在位期间,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他重用小人,实行“专利”政策。“所谓‘专利’,就是顽固地坚持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霸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利用谋生。”(郭沫若《中国史稿》)。 国人的基本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当然有意见,就“谤”王,厉王不仅不反省自己的作为,反而实行“钳口”政策:“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公元前844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弥谤矣,乃不敢言。”(《史记 周本纪》) 不是民众没有意见了,象齐威王那样广开言路改进工作,而是高压威吓,国人“不敢言”。 这种情况更加危险,民众的意见得不到表达,王朝政令得不到改进,而且民众愤怒的情绪在郁积中不断增加,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对此,召公十分忧虑,再次向厉王进言,劝谏厉王首先得让民众讲话和提意见。但厉王还是不听。结果,沉默并愤怒着的国人忍无可忍,爆发“国人

文档评论(0)

kell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