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教学重工点提示3.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学教学重工点提示3

一、病因 概述:疾病证候表现,是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病理反应(生理破坏所出现的反应—症状、体征)。病因各有其不同的病理反应,抓住病因的特性(不同的病理反应),就能进行准确的辨证,从而明确病因,对因施治取得良效。又称:审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病因的分类: 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一、外因 1、六淫: 其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引起疾病产生时的总称。 六淫致病与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强弱有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生气通天论)” 2、疠气: 指六淫之外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 《诸病源候论》: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特点: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症状同;传染烈;经口鼻传入。 产生因素: (1)气候反常;(2)环境、饮食污染;(3)社会制度恶劣。 防治方法:预防、隔离、救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指鼠疫、霍乱;乙类指-病毒性肝炎、痢疾(细菌、阿米巴)、伤寒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 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其成为病因,必须俱备以下条件:一是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二是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 病机是:脏腑气血功能紊乱。 致病特性: (1)、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肝气上逆、横逆);喜则气缓(缓和紧张、涣散心气);悲则气消(耗伤肺气);思则气结(气机郁结);恐则气 下(气机下陷);惊则气乱(心神紊乱)。 (2)、直接伤及内脏—脏腑间功能失调的相互影响与传变。包括五志化火之阴虚火旺,气湿热痰血食之“六郁”。 (3)、改变病情—或加重病情,或利于防治。 长期刺激六郁生,暴怒突发招晕仆。 2、痰饮·瘀血 二者既为病理产物,一定条件下又成为新的病因。 “怪病多因痰作祟、久病必瘀,瘀则百病生”。 (2)、瘀血 概念:指脉中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停滞体内。 成因:内病(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 致病特性: 影响血行、失于营养。 常见病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犹甚,病程长;肿块固定不移;出血紫暗有块;色泽紫暗,舌有瘀斑(点);脉涩或结代。 三、不内外因 不内外因,是指界于外因和内因之间的一类致病原因,包括饮食、劳逸。 1、饮食所伤(失宜) (1)、饮食不节 食无规律、过饥过饱、过软过硬。土伤百病生。 食复—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遗者,邪留不去也。 (2)、饮食不洁 饮食生冷、误食腐败。或克伐中土或邪毒伤内。 (3)、饮食偏嗜 凉热偏嗜(生寒热)、五味偏嗜(伤五脏)、饮酒过度(动痰生火、杀人顷刻)。 2、劳逸失度 概念:劳逸失度,指过度的劳累或安逸。(1)过劳(劳力劳心劳房) 劳力过度:精气耗伤,脏腑失调;劳神过度:心脾受损;房劳过度:精亏 肾虚。 (2)过逸(体逸心逸) 体逸:气血不畅,脾胃失运,脏腑失调;心逸:脑失血养,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终致脏腑失调。   诊法(四诊) 1、望诊:应用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神色形态变化的方法。 2、闻诊:应用听觉和嗅觉,了解患者声音和气味变化的方法。 3、问诊:通过询问了解与疾病有关情况的方法。 4、切诊:通过切脉或触按了解病情变化的方法。 二、目的意义(辨证) 1、了解病情; 2、筛查病证; 3、确立病证。 三、注意事项 全面细致;客观准确;灵活应用;四诊合参。 问诊,是通过有目的询问,查询病情的诊断方法。 一、目的意义: 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时间、起因、经过、既往病史、诊疗经过、痛苦、生活起居、嗜好习惯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二、方法与注意事项: 1、关心、细心、爱心、同情心; 2、态度认真、说话和蔼; 3、抓住重点、提示启发; 4、注意情感,安稳情绪; 5、危重病人,及时抢救; 6、防止主观,避免失真。 脉诊又称切脉,按诊类似现代医学的触诊。 一、脉诊 脉诊,指用手指触按病人浅表动脉搏动,诊断病情的方法。又称“持脉”。 1、脉诊的意义: (1)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 (2)判断疾病的性质; (3)推断疾病的预后。 2、脉诊的部位与脏腑分 配: (1)独取寸口; (2)三部九候; (3)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胆、左尺 候肾; 3、方法与注意事项: (1)布指定位; (2)调息切脉; (3)指力轻重; (4)候五十动。 (5)环境安静; (6)气血平和; (7)注意力集中。 脉证顺逆与从舍: (1)脉证相应为顺证; (2)脉证相逆为逆证; (3)舍脉从证; (4)舍证从脉; 要点:四诊合参。 、

文档评论(0)

151****14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