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财 政 学 Finace 财政学教学案例 案例1:三门峡水库 —政府投资与决策 三门峡水库建造史 ·1953年 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 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 ·1954年 中苏专家查勘黄河现场 ·1955年 讨论三门峡水电工程计划 ·1958年 三门峡工程开始黄河截流 ·1960年 三门峡大坝建成 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三门峡水库改造 1964年底,在左岸增设两条泄流隧洞;将原用于发电引水的4条钢管改为泄流排沙管,打开原施工时导流用的8个底孔;将电站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海拔300米下降至287米,实行低水头发电。 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也由315米时的3084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到了9701立方米每秒,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沙,调水调沙控制运用。 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迷狂欢呼的水库。44年间,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关于它“生死”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库,是建国后治黄规划中确定的第一期重点项目。水库建成运用后,虽然给黄河下游防洪安澜和灌溉、发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在建造的当时由于没有考虑排沙,泥沙淤积问题日益突显。据水电部的历史资料,1960年工程蓄水,到1962年2月,水库就淤积了15亿吨泥沙,到1964年11月,总计淤了50亿吨。黄河回水大有逼近西安之势。 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2003年,渭河发生了一次小水灾。然而,洪水淹没了102万亩农田和55个村庄,致使渭南东部250平方公里的大地沦为一片汪洋。在灾情最重的三门峡库区的华县和华阴市,有13万人无家可归,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这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只不过是三五年一遇的小小水情,却有56万人受灾,经济损失23亿元?“祸起三门峡水库”的说法开始流传。 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1955年,水利部召集学者工程师讨论三门峡水电工程计划。会议上,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大坝建成后,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并会不断向上游发展,到时不但不能发电,还要淹掉大片土地。 黄万里公开表示反对三门峡大坝建设之后,刚进电力部水电总局工作的温善章也先后两次向国务院和水利部呈述《对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温善章提出水位在335米、容量90亿立方米的低坝水库和滞洪排沙的方案。 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渭河一场洪灾,使建成40多年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1、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 公开承认,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 2、曾出任三门峡工程技术负责人、现已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先生,他直言不讳建三门峡水库是个“错误”,应该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 3、退休的水利部长钱正英,也呼吁三门峡水库放弃发电、停止蓄水。 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1960年9月,三门峡大坝建成,大坝下闸蓄水。工程总投资预算为13亿元,而工程总结算时实际耗资达40亿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相当于四十座武汉长江大桥的造价。是年,潼关以上渭河大淤,淹毁良田80万亩,一个小城被迫撤离。库内的水位在涨,库区的农民一批批挥泪踏上离乡背井之路。 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苏联拥有在一般河流上梯级开发的丰富经验,但是在他们的版图上并没有黄河这样多泥沙的大河,由于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泥沙条件估计不足。仅仅一年半之后,水库就淤积了15亿吨泥沙。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全淤了,而且在潼关以上渭河与北洛河的入黄口处也淤了“拦门沙”。渭河泥沙淤积直到距西安仅30多公里的耿镇附近。 太昂贵的“学费” 渭河的现实以及今天肆虐于陕西的洪魔已经证明,科学终归是科学,谁偏离理性的轨道就要受惩罚。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无论是专家还是领导,当初对于黄河所挟带的泥沙妖魔这一特点是普遍认识不足的,而实践证明,真理恰恰被当年的这些“反对派”掌握着。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追根溯源,在于汲取教训,与其在灾害发生之后花钱救灾善后,不如用于灾害发生之前科学评估、如何减灾的投资,让三门峡的尴尬不再重演。 陕西省:三门峡水库应“退役” 2003年10月,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就三门峡水库的问题展开讨论。随后,陕西方面也多次组织专家和媒体就“废”掉三门峡水库的必要性问题进行长时间争论。 2004年初的全国两会期间,陕西省的多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出,小浪底水库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