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研究所2008.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研究所2008

PAGE PAGE 2 植物研究所 所 长:马克平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邮政编码:100093 电 话:010传 真:010电子信箱:suoban@ 网 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植物基础科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前身为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物所以整合植物生物学为学科定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进化、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发展目标是将植物所建成国际著名的植物科学研究机构,引领和推动我国整合植物生物学的发展。 植物所现有7个研究中心(园)、1个中外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院重点实验室、9个野外台站,还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研究中心(园)包括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植物生态学研究中心、分子与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能源植物研发中心、北京植物园,中外联合实验室为IOB-TLL甜高粱联合研发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院重点实验室为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正蓝旗浑善达克防沙治沙生态研究试验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东乌珠穆沁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站、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此外,植物所还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截至2008年底,标本馆共收藏标本252万份,包括化石标本7万余份、种子标本8万余份;2001年开始建设的数字化植物标本馆共收录标本信息178万份,图像信息159万张。截至2008年底,植物所拥有10万元以上在用专用仪器设备共162台(套),如全自动基因分析仪、双光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激光共聚焦全内反射系统等。 截至2008年底,植物所拥有在职职工597人,流动人员639人,离退休490人,创新岗位聘用人员291人。在职职工中,科技人员47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6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等110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植物所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团队。植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在读硕士研究生303人、博士研究生300人,在站博士后36人。 2008年,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303项(包括2008年新争取项目56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或课题)24项,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或课题)19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项、重点项目9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项、重要方向项目19项,院地合作项目23项,国际合作项目17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12项。 2008年,植物所在植物系统进化、生态学、植物发育、信号转导和光合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筛选到OsGSR1基因并对其在水稻中的功能作了分析,发现色氨酸不足影响拟南芥器官生长,解决了稻属变异较快、系统进化分析难题,阐明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植物对氮素填加的响应规律等,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全年共发表论文407篇,其中SCI论文204篇,有118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在5.0以上的19篇,2.0以上的92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22项。共有9个新品种申请品种审定。匡廷云院士主持的“973”项目研究集体荣获科技部“973计划优秀研究团队”称号 对外合作成效显著。共签署对外合作协议8个;科研人员出访86批120人次,来访82批140人次;研究所共举办国际会议3次,包括欧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中英2008 年“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演化与气候演变”夏令营学术研讨班、商务部援外项目“野外研究站建设及其管理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班”;全所共有32名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