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肱骨髁上闭合整复穿针内固定技术.pptVIP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典型病例4 男 10岁 典型病例4 男 10岁 术后第2天 典型病例4 男 10岁 术后2周 典型病例4 男 14岁 术后第2天 典型病例4 男 14岁 术后1周 典型病例5 男 2岁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 典型病例5 男 2岁 术后第2天 典型病例5 男 2岁 术后1周 典型病例6 男 2岁 典型病例6 男 2岁 术后第2天 典型病例7 男 7岁 典型病例7 男 7岁 术后第2天 典型病例7 男 7岁 术后10天 十、关键技术环节及注意事项 手法复位时,应当保持骨折远端适当桡偏,以5-10 °为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体重,选择直径1.5 ~2.0mm 克氏针,过粗则会加重肱骨远端骨骺的损伤,过细则抗应力差,易发生成角或旋转移位。 复位时应禁止粗暴手法整复以免加重损伤,早期局部肿胀严重时应行畸形矫正并临时外固定制动,待肿胀减轻后再进一步复位与固定。 术中应注意矫正旋转及肘后翻,特别是对于女性患儿,轻微的肘后翻畸形也应矫正,以防其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关节松弛形成更大的肘后翻畸形。 骨折时间超过2周,骨折端已形成骨痂者,复位时较困难。对于骨折对位良好,仅表现为尺偏移位或合并15°的旋转者,多数尚可复位成功,如果断端明显侧向或前后分离或旋转15°者,闭合复位困难,即使复位成功,常因反复手法复位对局部组织造成严重损伤而预后较差,应考虑切开复位或二期矫形手术治疗。 由外向内穿针时,术者维持复位的手指应避开针尖将要穿出的位置,不仅可避免误伤术者手指,更重要的是避免刺伤被按压固定后的神经及血管。 一般术后3-4周去除外固定石膏,行肘关节功能康复锻炼,保留的2枚克氏针既不会影响肘关节功能锻炼,还能为骨折端提供一定的保护,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2-3周后去除克氏针,保护性锻炼,直至骨折骨性愈合。 * 一、肱骨髁部解剖特点: 肱骨下端薄而宽,前有冠 状窝,后有鹰嘴窝,骨质薄弱。 内外髁前屈,形成30-50°前 倾角。上臂纵轴与前臂纵轴呈 10-15°提携角。 二、肱骨髁上骨折的流行病学 占肘关节损伤中首位,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尤以5-8岁多见。老年人因肱骨髁上骨质强度下降也可发生类似小儿的肱骨髁上骨折,青壮年多见肱骨髁间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极少见。 三、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 1. 缺血性肌挛缩 2.肘内、外翻 (发生机制) 3.神经损伤 4.骨化性肌炎 四、肱骨髁上骨折发病原因 直接暴力(少见) 间接暴力所致(大多数) 五、肱骨髁上骨折发生病理机制 暴力的性质、方向和受伤时体位不同, 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不同。 六、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 Ⅰ型:伸直型: (占90%) Ⅱ型:屈曲型: Ⅲ型:粉碎型: 临床中常用的分型方法: 伸直型、屈曲型,其中每型又可分内收型、外展型。 这种分开方法简单直观,对复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七、临床表现 肿胀:肿胀明显,张力性水泡。 疼痛:压痛、叩击痛 畸形:伸直型肘部呈半伸位,肘后突起, 靴形肘畸形,屈曲型肘后半圆形。 骨擦感:骨异常活动 八、手法复位闭合穿针 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1、术前X线片 2、器械准备 骨钻 断针钳(或老虎钳) 克氏针 3、麻醉与体位 麻醉:臂丛阻滞麻醉或全麻 体位:仰卧位,肩部外展90°,按肘关节手术要求消毒 4、手法复位-牵引 肩部外展90度左右,一助手把持上臂中段,另一助手把持腕部,维持肘关节轻度屈曲,前臂旋前位,徐徐对抗牵引,解除断端嵌插及旋转移位。 术者两手拇指抵于骨折近端桡侧,余手指绕肘关节内外侧,抵于骨折远端外侧,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手拇指向下推挤骨折近端,余指向上提拉骨折远端,纠正侧方移位。 4、手法复位-纠正侧方移位 以左手维持复位,右手拇指抵于骨折远端后侧,余四指抵于骨折近端前侧,在助手维持牵引并将肘关节由伸直位逐渐变为屈肘90°的过程中,两拇指由后向前推顶,余手指向后对抗牵拉复位,纠正骨折端前后移位及向前成角。 4、手法复位-纠正前后移位 复位准确后,术者维持骨折对位, 一助手以骨钻带动直径1.5mm克氏针,自肱骨外髁最高点略偏下约0.5cm沿上臂外侧轴线与肱骨干长轴呈约45度角刺入,通过远骨折端进入近骨折端,进入约2-3cm(较大患儿可

文档评论(0)

celkhn02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