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东亚呢儒家人文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程子曰:「桓公,兄也。子糾,弟也。仲私於所事,輔之以爭國,非義也。桓公殺之雖過,而糾之死實當。仲始與之同謀,遂與之同死,可也;知輔之爭為不義,將自免以圖後功亦可也。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若使桓弟而糾兄,管仲所輔者正,桓奪其國而殺之,則管仲之與桓,不可同世之讎也。若計其後功而與其事桓,聖人之言,無乃害義之甚,啟萬世反覆不忠之亂乎?如唐之王珪魏徵,不死建成之難,而從太宗,可謂害於義矣。後雖有功,何足贖哉?」愚謂管仲有功而無罪,故聖人獨稱其功;王魏先有罪而後有功,則不以相掩可也。 2) 程頤(1033-1107)的評論 4:1 古代中國的自殺(1):狹義的「忠」與廣義的「仁」之衝突 1. 為「公」或為「私」?(表面或實際?) 狹義的「忠」 VS. 廣義的「仁」? 倫理學主立場 ☆存心倫理(ethics of intention) ☆責任倫理(ethics of responsibility)(Max Weber) 3) 問題:自殺與否的思考點 4:1 古代中國的自殺(1):狹義的「忠」與廣義的「仁」之衝突 4:2 古代中國的自殺(2): 「公」「私」領域的衝突 楚白公之難,有仕之善者,辭其母,將死君。其母曰:「棄母而死君,可乎?」曰:「聞事君者,內其祿而外其身。今之所以養母者,君之祿也,請往死之。」比至朝,三廢車中,其僕曰:「子懼,何不反也?」 曰:「懼,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聞君子不以私害公。」遂死之。 君子聞之曰:「好義哉!必濟矣夫!」詩云:「深則厲,淺則揭。」此之謂也。(《韓詩外傳》卷一) 4:3 古代中國的自殺(3): 「忠」與「孝」的衝突 田常弒簡公,乃盟于國人,曰:「不盟者,死及家。」石他曰:「古之事君者,死其君之事。舍君以全親,非忠也;捨親以死君之事,非孝也;他則不能。然不盟,是殺吾親也,從人而盟,是背吾君也,嗚呼!生亂世,不得正行;劫乎暴人,不得全義,悲夫!」乃進盟,以免父母;退伏劍,以死其君。聞之者曰:「君子哉!安之命矣!」《詩》曰:「人亦有言:進退維谷。」石先生之謂也。(《韓詩外傳》卷六)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視其辟丸也;宰未胹熊蹯不熟,殺之,寊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 4:4 古代中國的自殺(4): 「忠」與「信」之衝突 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左傳?宣公二年》) 4:4 古代中國的自殺(4): 「忠」與「信」之衝突 4:5 「公」與「私」之緊張性 獻公長子申生楚昭王的司法官石奢田常 晉靈公的臣子鉏麑 忠 孝 不忠 背信 4:6 古人逃脫「公」「私」衝突的 普遍手段:「自殺」 面臨「公」「私」衝突而無法解決之時,古代中國人常常以自殺作為脫離生命困境的方法。 自殺行為展現的意義: 「生」「死」的延續性 具有強烈的「情境性」 「道義倫理」(deontologist ethics)優先於「功利倫理」。 4:7 東亞儒者對「公」「私」領域 之關係的看法 主張「公」「私」領域的連續性,「公」是「私」的延伸或擴大: 《論語?子路》孔子答葉公攘羊之問。 《孟子?離婁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7 東亞儒者對「公」「私」領域 之關係的看法 (續) 主張「公」「私」有別,重「公」輕「私」: 《荀子》: 「以公義勝私欲」 程頤:「義與利,只是個公與私」。 4:7 東亞儒者對「公」「私」領域 之關係的看法(續) 主張「公」「私」相為輕重,不可偏舉: 南宋楊時: 父子者,一人之私恩。法者,天下之公義。二者相為輕重,不可偏舉也 ……。 朱子:「皋陶知有法,而不知有天子之父,舜知有父,而不知有天下,各盡其道,而不相悖」。 4:8 東亞思想家化解「公」「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