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骥之屈原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蒋骥之屈原解读

蒋骥之屈原解读   摘 要:屈文中的悲愤情感,早就被人认可,蒋骥之独特性在于突出了这种情感方面。这既是立足文本的解读,也受蒋骥个人人生经历的影响。最后,虽然屈原多悲愤之感,但是蒋骥认为其投江是长久思考的结果,而非轻生。   关键词:悲愤;为彭咸;好修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3)-18-0-01   一、悲愤之情概述   屈原因忠获罪,在文章中就已表明自己是“发愤以舒情”。对于这种愤懑之情,早在汉代就被人认识。这构成了蒋氏对屈文情感解读的重要方面,同时他认为屈子投江是为达到悟君目的,是长时间思考的结果。   王逸在曰:“《天问》以泄愤懑,舒泄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1]已认识到屈文的抑郁不平之气,蒋骥认可王逸所说的《天问》是输泻愤懑之作,但是对于《天问》文义没有次序则予以否认。在蒋氏对《天问》的注释中,屈原忧思已经不简单是源于个人,更渗透了家国兴亡之感。在解释“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时,蒋骥评价屈原说“此盖原自喻以死殉忠之意……自伏匿穴处至此,盖推究楚之故实以寓意之辞,旧说直以为原之自序,不复作诘问古先语,于文为失体矣。” [2]蒋骥此处认为屈子在天问中有所寓意,而并非都是原之自序,同时屈原投江以死的做法也成为其忠诚的表现。如果说《天问》篇输泻忧思愤懑之感,只是对前人的复述,那么自屈文其它篇章注释中反复注明屈子心中悲愤之情,则体现出蒋骥个人的理解。   《离骚》:若自悔其滋树,而贻人践踏之具者,亦愤激之辞[3]   《九歌》:作者于君臣之难合易离,独有深感,故其辞尤激云耳,非特为君臣而作哉[4]   《惜诵》:盖原于怀王见疏之后,复乘间自陈,而益被馋致困故深自痛惜,而发愤为此篇以白其行也……愤激之词也。[5]   《涉江》:此激于愤怀而有绝人之志[6]   《怀沙》: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将悲愤所激[7]   《悲回风》此章言小人之盛,君子所忧,故托游天地之间,以泄愤懑,终沉汨罗,从子胥、申徒,以毕其志也。[8]   《远游》:《远游》发端曰:“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全文都摄在里,皆深悲极痛之辞也。[9]   《卜居》:以忠获罪,无可告诉,托问卜以号之,其谓不知所从,愤激之辞也。[10]   于此不再一一列举,自《离骚》至《卜居》等篇,蒋骥反复将屈原悲愤之情予以阐释,认为屈子是发愤著书以达到舒忧娱哀的目的。对于屈文中蕴含的情感问题,蒋氏并非单单就文字表面以定结论,而是多加体会,领会其深层内涵。因此,认为《卜居》中的不知所从只是愤激之辞。这种着眼于深层的情感体认,在他篇中亦如是。《远游》篇对南游之乐详加描写,然而蒋氏却说“乐不至,不足以弭其悲,故言南方之乐独详。至乐之中,有至悲者存,不可不察也。” [11]此处着眼点在于分析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对屈子心态细加体会。   司马迁《屈原列传》记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在此,司马迁对于屈原内心的情感突出的是怨艾之情以及不平之气,屈子因心中有怨故而付诸笔端。而在蒋骥这里,强调的则是激愤之情。就屈原文本来看,其在文章中已经反复著明悲愤之意。然而,屈文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写其悲愁之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抒其怨艾之情;“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输泻其伤心难抑;“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忧其相接”又写其诸多忧愁。追溯蒋骥突出悲愤之情原因,除了依从文本以注释外,另一个很重要原因,应与其个人人生经历有关。他在后序中写道:“余老于诸生逾三十年,场屋之苦,下第之劳愁,殆与身相终始。年二十三得头目之疾,毕生不痊,畏风若刀锯。凡春花秋月人世嬉游之事,概不得与。” [12]其个人受制与科举,屡次不中。而身体又多病患,人世间嬉戏游玩之乐,多不能参与,其内心苦痛可想而知。所以在序中句已经明确提出其是“发愤论述其书”。他又提到“世之学者因注以知其文,因文以得其人,则岂惟舒忧娱哀于百世之上,将百世之下闻风者亦有所兴起也。” [13]也就是说注释屈文对他来说不但是舒忧娱哀的途径,也是为了对后有所影响。   二、以死悟君,志为彭咸   屈原投江是否是轻生的问题,汉代起就存在论争,蒋骥虽然对屈原情感评价为“激愤”,但认为其投江却是迟迟不忍遽死,其投江也是为了冀君之悟。司马迁史记记载“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他认为屈原即使是在放流时候亦是心挂楚国,故而希望能够悟君,此这种说法并没有和屈原生死问题相联系,且认为屈子悟君目的并不仅仅是针对个人困境,同时也包含了“俗之一改”,即为国家而悟的目的。明代王夫之亦曾对屈原悟君的问题有过论述,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